《心靈的對白·席慕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來之后,我總禁不住想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要怎么樣才能為它塑出一個具體的形象?要怎么樣才能理清它的脈絡呢?
窗外的槭樹,葉子已變成一片璀璨的金紅,又是一年將盡了,日子過得真是快!這樣白日黑夜不斷地反復,我的問題卻還一直沒有找到答案。我一直沒辦法用幾句簡單的明白的話,向你描述出我此刻的心情。
而你是知道的,對現在這個時刻,我有多感激,有多珍惜,我心中一直充滿了一種朦朧的歡喜,一種朦朧的幸福,可是,我就是說不出來,幾次話到唇邊,就是無法出口,好像隱隱然有一種警惕,若是說出來,有些事物有些美妙的感覺就會消失不見了。
而今夜,就在提筆的一剎那,忽然有一句話進入我的心中:
“世間總有一些事,是我們永遠無法解釋也無法說清的,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無能為力了。”
是的,在命運之前,我必須要承認我的渺小與無能為力,一向爭強好勝的我,在這里是沒有什么可以爭辯的和可以控制的了。
就是說,在這世間,有些事物你是無法為它畫出一張精確的畫像來的,一旦真的變成精確了以后,它原來最美的、最令人疼惜的那一點就會消失不見了。有些事物,你也不能用簡單和明白的語句來為它下一個定義的,當那個定義斬釘截鐵地出現了以后,它原來最溫柔的,最令人感動的那一種特質也就沒有了。
所以,我終于明白了,我終于知道,這么多年以來,一直煩擾在我心中的種種焦慮和不安,其實都是不必要和莫須有的啊!因為,世間有些事情,實在是無法解釋,也不用解釋的??!
原來我如果又想畫畫,又想寫詩,必定是因為心里有著一種想畫和想寫的欲望,必定是因為我的生命能從這兩種創作活動里,得到極大的歡喜與安慰,因此,這實在是我自己的一種需求,一種自然的現象,我又何必一定要想出一個完美和完全的答案來呢?事情的本身應該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答案了吧。
其實,你一直都是很明白,并且看得很清楚的,你一直都是知道我的,因為,你一直都認為:
“沒人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誠的了。”
不是嗎?如果萬物都能順著自然的道理去生長、去茁壯、去成熟,這世間就會增添多少安靜而又美麗的收獲呢!
一位哲學家告訴過我,世間有三種人,一種是極敏銳的,因此,在每一種現象發生的時候,這種人都能馬上做出正確的反應,來配合種種的變化,所以他們很少會發生錯誤,也因而不會有追悔和遺憾。另外一種人又是非常遲鈍的,遇到任何一種現象或是變化,他都是不知不覺,只顧埋頭走自己的路,所以盡管一生錯過無數機緣,卻也始終不會察覺自己的錯誤,因此,也更不會有追悔和遺憾。
然后,哲學家說:所有的藝術家都屬于中間的那一個階層,沒有上智的敏銳,所以常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是,又沒有下愚的遲鈍,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總是充滿了一種追悔的心情。
然而,就是因為有了這一種追悔的心情,人類才會產生了那么多又那么美麗的藝術作品。
這位哲學家和我同齡,然而他的頭發卻因豐富的思慮變成花白,可是他的面容卻還是保有一種童稚的熱情。每次與他交談,我總有一種無所遁形的感覺,好像是不管是我的壞或者我的好,在他的眼睛里都已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就算我怎樣努力地掩飾或者去顯露,都沒有絲毫的效果,因為,我的本質他完全明白。
那么,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呢?不管我用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你面前,不管是毫無準備或者準備得很充分,你都能一樣地看透呢?在你的面前,我永遠只是一個最單純的我而已呢?
“沒有什么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誠的了。”
然而,這樣的一種單純,這樣的一種自然。是要用幾千個日夜、幾千個流淚與追悔的日夜才能孕育出來的,要經過多少次的嘗試與錯誤才能過濾出來的,要經過多少次努力的克制與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幾千幾萬句話才能形容得出來的??!
“自然”是什么呢?應該就只是一種認真和努力的成長罷了,應該就只是如此而已。然而,這樣認真和努力的成長,在這世間,有誰能真正知道?有誰能真正知道?有誰能完全明白?有誰能絕對相信?更有誰?更有誰能從開始到結束仔仔細細地為你一一理清、一一說出、一一記住的呢?
沒有,沒有一個人,甚至連我自己在內,在這世間,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把成長的歷程中每一段細節、每一絲委婉的心事都鏤刻起來,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跡都消逝在歲月里,消逝在風里和雨里。在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一些,在有意或無意間再忘記了一些,然后,逐漸而緩慢地,我蛻變成今日的我,站在你眼前的我,如你所說的:一個單純而又自然的我。
然而,這樣的一種單純和自然,是用我所有的前半生來作準備的啊!我用了幾十年的歲月迎接今日與你的相遇,請你,請你千萬要珍惜。親愛的朋友,我對你一無所求,我不求你的贊美,不求你的恭維,不求你的鮮花和掌聲,我只求你的了解和珍惜。
我們只能來這世上一次,只能有一個名字。我愿意用千言萬語來描述這一種只有在人世間才能得到的溫暖與朦朧的喜悅。我很高興我能做中間的那一種人,我不羨慕上智,因為沒有挫折的他們,不發生錯誤的他們,盡管不會流淚,可是卻也失去了一種得到補救機會時的快樂與安慰。
其實,歲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總是會變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補贖也挽不回昨日的錯誤,今日朦朧的幸福也將會變成明日朦朧的悲傷,可是,無論如何,我總是認真而努力地生活過了。
無論如何,借著我的畫和我的詩,借著我的這些認真而努力的痕跡,我終于能得到一種回響,一種共鳴,終于發現,我竟然不是孤單和寂寞的了。
那么,我禁不住要問自己了:
“我想要的,是不是就是這種結果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是不是就只是今夜提筆時的這一種朦朧的歡喜與幸福?是不是就只是你的了解與珍惜?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明人陳明卿在《昭華琯序》中說:“文字,山水也;評文,游人也。”讀席慕蓉的這篇《心靈的對白》,恰如游歷作者心中的一片山水,漫步穿行之中自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樂趣和幡然穎悟的快意。
《心靈的對白》與尋常的散文頗有不同。全文幾乎沒有敘事、描寫的成分,通篇皆是對心靈的剖析。然而,就是在這種剖析之中,作者層層渲染,細細皴擦,描繪出一片引人入勝的心靈的山水,參差錯落,曲折逶迤,激起讀者尋覓和探幽的欲望。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一個作者久懸心頭、百思不解的問題:“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其實關涉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連接著作者一生奮斗的理想和目標,的確難以一言以蔽之。這個問題也猶如一座大山,突兀在作者和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到困惑和凝重。
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卻偏偏道出此刻的心情充滿了“一種朦朧的歡喜,一種朦朧的幸福”。這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不免使讀者疑惑不解,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疑惑之際,又見作者隨即表白,這種歡喜和幸福只緣于提筆的一剎那,一句話突然涌入心頭:“世間總有一些事,是我們永遠無法解釋也無法說清的,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無能為力了。”原來作者突然明白了,世間一些事情是“無法解釋,也不用解釋的”,所以自己多年的焦慮和不安其實是“不必要和莫須有”的。
文章至此似乎已可作結。但是,作者卻沒有因此作罷,反而追本溯源,對自己向來的追求作了一番剖析,得出結論:“沒有人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誠的了。”于是,又為讀者開辟出另一重山水,引出了又一重境界。
作者坦誠相告,自己不是從不犯錯誤的“上智”者,也不是不察錯誤的“下愚”者。作為一個藝術家,她也“常會作出錯誤的決定”;于是,也就有了“追悔”,有了“遺憾”,有了“幾千個日夜、幾千個流淚與追悔的日夜”,也才使自己“蛻變成今日的我”,造就了一個“單純而又自然的我”。這是一份何等珍貴的“單純”和“自然”,它凝聚了作者前半生的悠悠歲月,是幾十年縈繞于心、揮之不去的執著追求,是“要經過多少次的嘗試與錯誤才能過濾出來的,要經過多少次努力的克制與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幾千幾萬句話才能形容出來的啊”。稍有社會閱歷的讀者都能明白,在紅塵滾滾的世界中要修煉成這一番“單純”和“自然”,該是何等的不易。一個心地淳樸的少年步入社會,往往要不了些許時日,明凈的心幕便不免會蒙上沙塵。而作者歷經半生,依然保持了這一份“單純”和“自然”,的確來之不易。
至此,讀者方才明白,作者為何在提筆的一剎那會產生歡喜和幸福,因為她找到了那久思不解的問題的答案:歷經挫折,塑造一個“單純而又自然的我”,正是自己畢生的追求。她一生的所作所為似乎就是為了這一個目的。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現,使作者欣喜,也使讀者感到欣慰。
不過,任何歡喜和幸福都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作者借助自己的繪畫和詩歌,從讀者那里得到了“一種回響,一種共鳴”。然而,卻又禁不住一再向自己發問:“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可見作者依然沒有滿足現有的解答,依然還在心路歷程中繼續跋涉。也許,這種追問會使作者在生命的延續中,始終不停腳步,奮然前行。
“行到水盡處,坐看云起時”。從文章結構而言,這一人生難題的再次出現,也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格局,終點復又成為起點,在讀者心頭又引起一番思考。而這個問題的復現,也必然意味著又一片心中的山水、心靈的境界,召喚著讀者與作者一道繼續去尋覓和探幽。
上一篇:《歸牧·繆崇群》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憶劉半農君·魯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