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鸛(guan)雀樓:又名鸛鵲樓。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樓在西南城上,高三層,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為唐代登覽勝地。因常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依:沿著。黃河入海流:這里顛倒了一下字序,不僅聲調和諧,而且“入”字為入聲,短促有力,正好能突出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欲窮”二句:既寫鸛雀樓的勝處,又將詩意提高了一層,揭示出人生的哲理。窮:盡。
【鑒賞導示】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性豪放、喜漫游,善寫邊塞詩。詩風雄健。其詩常被樂工譜成歌曲,流傳極廣。這首題為“鸛雀樓”的詩,最能體現作者雄渾的詩歌特點。
【鑒賞】
本篇寫登高望遠。大氣磅礴,為唐人五絕中的名篇。
唐人在鸛雀樓留下的詩很多,但王之渙筆下的這首絕句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寫實。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畫面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兩句話十個字之中,而我們讀后,卻如臨其境、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落日照著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黃河咆哮流經樓前,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到天邊,由近而遠,由西而東。兩句詩,把上下、遠近、東西景物全落筆下,尤其是后句,把當前景和意中景融會為一,更見意境遼遠。
后兩句虛寫。詩人即景生意,以虛托實,把人們的思緒引到更高的境界,把景物在想象中加倍放大,不說樓高,且在寫景之外又隱透未寫之景:要看到千里之外,須再登高一層。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更廣的視野。同時詩人積極進取、高瞻遠矚的胸襟也表現了出來,與開頭兩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又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從表面上看,是詩人直敘登樓的過程,實則展現了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懷,更道出了一條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這首詩,除了借助詩來說理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全篇對仗。全詩共四句,前兩句為工對,后兩句為流水對。足見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是十分成熟的,也體現了這首絕句與其他絕句的不同之處。
【鑒賞要點】
[1]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2]意境雄渾、開闊。[3]語言通順、自然。[4]寫景與抒情結合,很有哲理。
上一篇:【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杜甫《登高》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