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shī)詞典故·尺布堪縫,斗粟堪舂
【出典】 《史記》卷一一八《淮南厲王列傳》:“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漢書(shū)音義》曰:‘尺布斗粟猶尚不棄,況于兄弟而更相逐乎?’瓚曰:‘一尺布尚可縫而共衣,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也,況以天下之廣而不能相容。’”
【釋義】 漢淮南厲王劉長(zhǎng)為漢高祖劉邦少子,于漢文帝劉恒當(dāng)朝時(shí),以謀反罪被捕,絕食而死。當(dāng)時(shí)民間流傳歌謠諷刺當(dāng)朝者兄弟不能相容,有“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語(yǔ)。后世因用作兄弟不和的典故。
【例句】 君聽(tīng)取,尺布尚堪縫,斗粟也堪舂。人間朋友猶能合,古來(lái)兄弟不相容。(辛棄疾《最高樓·聞周氏旌表有期》1911)周氏先人有兄弟和睦相處的家風(fēng),其閭將受到朝廷旌表。作者聞此有感,在詞中化用《尺布謠》作為反襯,借以稱美周氏家風(fēng)之可貴。
上一篇:典故《尺五天》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尺捶量》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