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好·子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智慧高的人,從生活中吸收種種的養分,保持自己的純真。智慧低的人,從生活中吸收種種的毒素,使自己的內心跟面貌越變越丑。
“成熟”的含義,是常常被誤解的。
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待人越來越刻薄”,“對人越來越懷疑”,“心胸越來越狹窄”,“行為越來越自私”,“態度越來越虛假”,“脾氣越來越暴躁”,“熱情越來越冷卻”,全部當作“成熟”來看待。我認為這種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應該是青草更青,綠葉更綠,蘋果更紅,藍天更藍,白云更白。
我們可以找出種種理由來同情一個“從此臉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認為這個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著一幅秘密的畫像。這是一位老太太的畫像。她臉上都是“歲月的車輪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純真的少女,眼中有晶瑩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義:智慧培植起來的純真。
她是我學生時代的國文老師。我最后一次跟她見面是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詩去請教她。
“我看不懂的詩比你還多。”她說。“這個詩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種非常獨特的經驗,不過他卻在‘語言’方面發生了點兒困難。這種情況有時候也是很美的,對不對?”說完這句話,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師丈因為肺病去世”的那一層陰影,也看不到有“飽受折磨把四個淘氣的孩子教養成人”所凝聚起來的一層積勞怨恨的冷霜。
現實生活的艱苦,像一捆粗糙的繩子,緊緊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卻從繩索中飛出來,輕輕落在繩索上,唱她應該唱,想唱的歌。
在“請教一首詩”以前,我還拜訪過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現實生活的真面目。她有兩個淘氣的孩子剛打過架,飯桌也沒有收拾,屋里是那兩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聲,一起一落,連我聽了也心煩。
不過,我并沒看見她滿臉怒容,也沒聽到她摔飯碗拍桌子怒罵:“你父親丟下這一副擔子,自己先走了,讓我一個人在這活受罪。你們還有心打架?打吧,打死好了,也讓我少受點兒罪!”
我想,這應該是一幅令人同情的“人間地獄”圖,如果我所看到的真是這樣,我也不會覺得她有什么不對。
可是我看到的跟前面的描寫完全相反。她并不發怒。她十分鎮靜。
“兩個孩子剛剛比過力氣,我也都分別安慰過了。”她說,“現在屋里有點亂。最好先把飯桌收拾收拾,改變改變屋里的氣氛。到廚房來談談吧!”
她一邊跟我談話,一邊收拾飯桌,把碗拿到廚房去洗,洗過碗又把廚房收拾干凈,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請我到客廳去坐。
“有時四個孩子捉對兒打,可以算是一部《四國演義》。我總是耐心地一個一個去安慰,避免發脾氣,再寫出一部《五國演義》來。孩子打架,最基本的原因是迷信暴力。其實孩子要讓兄弟姐妹對自己好,還有更好的辦法。”
我很好奇地等著聽下文。
“請兄弟姊妹吃糖。”她說。“不過這只是個比喻。”她笑了。
她用無法形容的耐性來治家,來對付現實生活。她所得到的報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獲得了豐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純真。
如果用梁啟超那篇《最苦與最樂》文章里的自問自答的筆法,來寫出我的感想,那么我就要這么寫:
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難過呢?窮嗎?不是。累嗎?不是。我說人生最使我難過的,是看到美麗的母親當了幾年母親以后,有一張惡狠狠的臉;美麗的主婦當了幾年主婦以后,臉上有嚴冷的表情。
我有一個當主管的朋友,天天在發威,說是可以鎮懾部下,結果眼中布滿兇光,毀掉自己美好的容貌,也失去了內心的純真。其實一個好主管,應該對部下親切。因為替部下解決困難,鼓勵部下發揮創造精神,才是他應負的責任。也許“兇光”真能幫他擊敗自己的部下,但是一頭怒獅率領著一群綿羊,又能創造出什么事業?
生活的艱難有時候也能毀掉自己的純真,我對天天上菜市場買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懷著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禱:菜市場里講價殺價的活動,不要毀壞他的面容,使他臉上凝聚錙銖必較、淡漠無情的冷霜。
不該去責備一個朋友說:“你太天真了,你太缺乏社會經驗了,你太不知道現實社會的可怕了。”
我覺得只有一種“天真”是應該受責備的。天真得認為自己可以不尊重別人,天真得認為別人應該毫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見,天真得認為自己永遠比別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權利、不盡義務,天真得把團隊的成就認為是自己一個人的成績……這些“天真”,是應該受責備的。
以真誠待人的那種天真,在低待遇下努力工作的那種天真,為了助人不怕吃虧的那種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惡人的那種天真,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慈愛的那種天真,喜歡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種天真,熱心而被人拒絕卻不氣惱的那種天真,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那種天真,為了盡責任而吃苦的那種天真,都是應該受鼓勵的;因為這些“天真”能保持住一個人內心的純真,能使個人的容貌永遠那么可愛親切。
我憐憫一個有了成就,卻失去了純真的人,因為我覺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實在少得可憐。失去純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有一次我拜訪一個八年沒見面的好朋友。我們握手的時候,他并沒有問我現在在哪兒做事,待遇好不好,一個月可以拿多少錢,住的是公家的房子還是自己買的,孩子念私立還是公立?他問的是:“還那么喜歡看電影嗎?還那么不喜歡穿西服上身嗎?早餐還是在辦公桌上吃的嗎?還那么不喜歡理發嗎?”
他連茶都不給我倒。
我問他:“你還是那么喜歡逛舊書攤嗎?你過了五月節還穿棉毛褲上班嗎?你還念西班牙文嗎?你還寫稿寫到午夜,肚子餓偷吃兒子的生日蛋糕嗎?你還跳你自己發明的搖擺舞嗎?”
我們心情都很愉快。因為能在艱難困苦或一帆風順中保持自己的純真,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生活多艱,人生實難。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迷失自我,他們拋棄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卻把刻薄、猜疑、心胸狹窄、自私、虛假、暴躁、無情當作“成熟”。被列為臺灣十大散文家的子敏,自少年時代就飽受戰亂之苦,而且負載著每一代人都注定要承受的苦難與憂患,然而他并沒有悲觀失望,身陷愁城,或者變得自私狹隘。恰恰相反,他在苦澀的現實生活中始終能夠發現美,發現詩意,發現樂趣。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他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靈。《“純真”好》正好集中體現了作者這種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生活哲理,不少作家也曾把這方面的內容付諸文字。然而,以生活哲理為題材的散文如果淪為空洞乏味、沒有生命力的說教文章,或者擺出一副高尚道德家的面孔教訓他人,必將導致讀者的反感。作者卻憑著自己深刻的人生體驗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用富有詩意的文字娓娓敘說他的生活哲理,這不但使人信服,而且產生了愉悅的審美效果:浮躁不安的心靈在語言的清流中被凈化,重新煥發出清新的氣息,同時像那個充滿人生智慧的國文老師一樣面對艱辛的生活純真一笑。
作者巧妙地把“成熟”、“純真”、“天真”等抽象概念化為活生生具體可感的藝術意境。“‘成熟’應該是青草更青,綠葉更綠,蘋果更紅,藍天更藍,白云更白。”這是多么形象化的語言,同時富有詩情畫意。作者化哲理為詩情,從而達到文學作品以情感人的審美效果。他的國文老師面對失去丈夫的慘痛、撫養四個孩子的艱辛,卻沒有失去純真,還是那么富有耐心和愛心,甚至幽默地將四個孩子的對打如此煩心的事情形容成“四國演義”。作者認為這才是成熟,一種用“智慧培植起來的純真”。他充滿感情地贊美道:“現實生活的艱苦,像一捆粗糙的繩子,緊緊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卻從繩索中飛出來,輕輕落在繩索上,唱她應該唱,想唱的歌。”優美的文字如詩如歌,讓人不禁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純真”真的很好。
以人生哲理為題材的作品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人信服,所以不僅要用形象的詩化的敘述、抒情與讀者達到情感上的交流溝通,而且還必須具備議論所特有的嚴密邏輯性。因為人畢竟是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文學的最高境界也體現在情與理的水乳交融中。假如為感情所左右而在“理”上有失偏頗,就失去了普遍意義,同樣也不可能有完美的藝術效果。作者在作“純真”好的判斷時,是有其嚴密的邏輯基礎的,而并非經不起推敲的一時感慨。他首先在“純真”的內涵中加入了智慧的因素,使之區別于無知的幼稚。純真因而成為一種理性的選擇,不至于在現實面前一擊即碎。國文老師因為純真得到了豐富的智慧和一生快樂;當主管的朋友失去了內心的純真,不但毀掉了自己美好的容貌,而且不能鼓勵部下發揮創造精神,最終在事業上一無所成。作者用理性智慧彌合純真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增強了“純真好”這一論斷的合理性。其次,作者賦予純真論以道德內涵,使之區別于任性狂妄,純真因而又成為一種道德的選擇。這樣以理性與道德為基礎的純真論的邏輯條件就十分完善了。作者最后的斷言“失去純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也就十分讓人信服。
這篇散文同時具備形象性、抒情性與邏輯性,并取得三者的平衡,使作品既能啟發智慧,又能讓人得到藝術享受,實為人生哲理散文的佳作。
上一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梁遇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張曉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