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寶鏡》是18世紀問世的緬甸第一部小說,創作于貢榜王朝初期阿朗帕耶王在位期間(1752~1760年)。小說前9章由瑞當迪哈杜創作,后兩章由吳達續寫而成。故事描述了伊洛巴塔龍王率侍從周游,遇韋盧妙蘇瓦公主,為公主的絕代美色所吸引,心如懸旌而在御花園中昏然入睡。原來,公主是個仙女。胡揚巴拉咖嚨是在仙人處得道的神鳥,他趁龍王熟睡之機,將龍王捉住,在空中嬉耍。龍王奮力相爭,尾巴纏住了御花園中的胡桐樹。咖嚨神鳥將龍王連樹拔起。恰巧,恩達古瑪王子正在御花園中游玩。王子幼時曾拜仙人學藝,得天帝賜予的法寶,且能鉆天入地,力大無窮,可以將獅王、六彩牙象王如耍弄玩偶般戲弄。王子認為神鳥和龍王冒犯了他,就用法寶將神鳥和龍王雙雙打落在地,并降之為奴。一天,龍王向王子描述了韋盧妙蘇瓦公主的美貌,并將王子帶至神湖旁的象牙宮。在待從們的協助下,王子與公主終成百年之好。整個故事充滿浪漫色彩的想象。語言生動多變,用白話敘述故事情節,用詩詞對話。《寶鏡》完全不同于在其之前根據佛本生故事改寫的弘揚佛法的文學作品,也有別于其他專門歌頌王廷的作品。此書作為緬甸文學史上第一部小說及古典幻想重要作品,為緬甸現代白話文小說打下了基礎,并對其后世文學發展有很大影響。
上一篇:《官場病》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