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銀杏》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郭沫若
銀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為什么又叫公孫樹。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專在乎你有這和杏相仿佛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于營養(yǎng)——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tài),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經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著,在太空中高唱著人間勝利的凱歌。
你這東方的圣者,你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只有中國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過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華僑,你僑居在日本大約已有中國的文化僑居在日本的那樣久遠了吧。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但也并不是因為你是中國的特產,我才特別的喜歡,是因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
在署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
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你的莊重。
熏風會媚嫵你,群鳥時來為你歡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當皓月流空,他們會在你腳下來聚會。
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術師嗎?但你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的江湖氣息。
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枒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
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tài),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隱遁。
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yǎng)人,你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你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贊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你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qū)嗎?但我就很少看見你的影子;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里樹呢?
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 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
1942年5月23日
〔注〕 公孫樹:銀杏生長期緩慢,一般是公公種下的樹,等到孫子長大才能吃到果實,故稱“公孫樹”。一說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氏姓公孫(復姓),人們?yōu)榱诵稳葶y杏的出現歷史悠久,故將它稱為“公孫樹”。幽加里樹:英文Eucalyptus之音譯,即桉樹,原產澳大利亞。
《銀杏》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詩,寫于1942年5月的重慶。當時一方面,全國的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另一方面,國統區(qū)繼1941年發(fā)生“皖南事變”以后,又不時掀起反共和專制的逆流濁浪。作者既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又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時代的低氣壓不能不在他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比起作者那些或激昂奔放(如《女神》中大部分作品)或明麗淡雅(如《山茶花》等散文詩)的作品來,《銀杏》別具一番憂憤深沉的風格,它少了一分暢達,多了一分曲折,少了一分火熱的詛咒,多了一分含蓄的嘲諷,總而言之,它經得起細細咀嚼。
《銀杏》通篇采用和所詠對象進行對話的口吻來寫,顯得十分親切。那一聲聲情深意真的“你”,既是對“銀杏”的禮贊和呼喚,也隱含著對中華民族的熱切期盼。在作者筆下,銀杏實際上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成了我國人民正直不阿、不畏強暴等高貴氣節(jié)的象征。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和某些只注重象征義——對象征物稍作勾勒,隨即引申出去大加發(fā)揮——的作品不同,《銀杏》綜合運用賦、比、興的手法,處處不離開所詠對象的特性和外觀,經過多方形容,盡情描繪,方才取得了不同一般的感人效果,具體說來,有以下三個明顯的藝術特點:
一是在敘述銀杏的產生和移植時,能見人們之所未見,發(fā)人們之所未發(fā)。作者調動豐富的知識庫存,告訴大家銀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堪稱“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敘述無足輕重,不,它們是全文展開論述的骨架,是使習焉不察的人們一新耳目的有力依據。作者正是由此出發(fā),才進而作出了鮮明的判斷:銀杏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東方的圣者”。散文原來就有啟人心智、長人見聞的作用,何況這些文字又是用來為揭示主旨服務的,自然不宜輕易放過。
二是在描繪銀杏的姿態(tài)外觀時運用了大量別開生面的比喻。作者不說銀杏有良好的遮陰作用,而形容它為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為窮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不說銀杏到了秋天一樣要落葉,而是說銀杏的“碧葉要翻成金黃”,“又會飛出滿園的蝴蝶”。更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竟把銀杏比喻成為魔術師和高僧……真是奇妙無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聯想效果。
三是在面對現實發(fā)言時,行文有主次正側之分。作者寄希望于人民大眾,在文章最后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出“不要忘記銀杏”的呼喚,而對于重慶統治當局,則只用“陪都”、“首善之區(qū)”、“洋槐”、“幽加里樹”等不多的語句加以隱指和諷刺,這樣做,既是出于沖破反動當局厲行文化封鎖的考慮,也是為了不要扯得太遠,以致背離了《銀杏》作為“美文”的藝術特性。
散文詩創(chuàng)作,既要有濃郁的詩情,也要有較一般散文來得整齊勻稱的句式?!躲y杏》正是如此,它運用了大量短小的段落(有時甚至只有一行),相鄰的段落之間采用了不少相近的句式,讀來頗有一氣呵成、目不暇接之感。不過如細加分析,作者的行文和筆墨還是有變化的,變化在哪里?上面提到的三個藝術特點正好和作品三方面內容互為表里,作者就是不斷轉換角度,依次使用敘述——描繪——議論等筆墨,把全篇構成了一個既整齊流暢又富于層次感的藝術結晶。
《銀杏》也有一點美中不足,結尾寫道:“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不說其他而單單拈出可吃的白果,似有狹隘呆板之嫌,如果刪掉它不是更好嗎?
上一篇:《麗尼·鷹之歌》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蕭乾·銀風箏下的倫敦》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