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炙手
【出典】 唐·杜甫《麗人行》:“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見《全唐詩》卷二一六)《新唐書》卷一六○《崔鉉傳》:“鉉進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瓖、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瓖、蒙。”
【釋義】 炙手,意為火焰灼手,用以比喻高官顯貴氣勢熏天、令人可畏。杜甫曾用以形容楊貴妃姊妹和楊國忠等人權傾朝野,氣焰囂張逼人。使人感到恐怖,后多用以詠權貴。
【例句】 ①寒灰炙手,人重人輕。(蘇軾《行香子·寓意》302)這里“炙手”與“寒灰”并舉,詠世態炎涼的自我感受。②炙手無人傍屋頂,蕭蕭晚雨脫梧楸。(蘇軾《浣溪沙·寓意》319)這里用“炙手無人”寫詞人被罷官后與人絕少往來。③炙手炎來,掉頭冷去,無限長安客。(辛棄疾《念奴嬌·用韻答傅先之》1933)這里的“炙手炎來”指“長安客”中暫時掌握了權勢、位置通顯者。意為朝廷中忽而一部分人氣焰熏天,忽而一部分人銷聲匿跡。④休嘆謀身太拙,未必折腰便是,炙手幾曾溫。(盧炳《水調歌頭》[富貴本何物]2169)這里用“炙手幾曾溫”喻指屈身侍奉高官顯宦而受到冷遇。⑤拂袖歸來羞炙手,望塵拜了難伸膝。(劉克莊《滿江紅·四首并和實之》2614)這里的“炙手”指用火烘手。意為在宦場上看慣了有權勢者的炙手可熱的情景,歸隱后羞于用火“炙手”以免引起聯想。⑥笑諸公炙手,昔成何事;一賢冷眼,今獨修名。(李曾伯《沁園春·代壽直院陳文昌》2791)這里的“炙手”指貴官依仗權勢任意胡為。意為眼見在朝諸公權勢炙手可熱,但最后以倒臺告終。只有陳文昌能冷靜對待,才建立了美名。⑦酷哉幾可炙手,流汗滿襟沾。(李曾伯《水調歌頭·已酉宿樟原驛得雨》2800)這里的“炙手”指火焰灼手,用以形容天氣酷熱。
上一篇:宋詞典故《湛露》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宋詞典故《玄都觀中游》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