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賀共飲·[臺灣]洛夫》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石破
天驚
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
這時,我乍見窗外
有客騎驢自長安來
背了一布袋的
駭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詩句
已挾冷雨而降
我隔著玻璃再一次聽到
羲和敲日的叮聲
哦! 好瘦好瘦的一位書生
瘦得
猶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寬大的藍布衫,隨風
涌起千頃波濤
嚼五香蠶豆似的
嚼著絕句。絕句。絕句。
你激情的眼中
溫有一壺新釀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這小小的酒杯
我試著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絕
塞進一只酒甕中
搖一搖,便見云霧騰升
語字醉舞而平仄亂撞
甕破,你的肌膚碎裂成片
曠野上,但聞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來來請坐,我要與你共飲
這歷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顯非等閑人物
豈能因不入唐詩三百首而相對發愁
從九品奉禮郎是個什么官?
這都不必去管它
當年你還不是在大醉后
把詩句嘔吐在豪門的玉階上
喝酒呀喝酒
今晚的月,大概不會為我們
這千古一聚而亮了
我要趁黑為你寫一首晦澀的詩
不懂就讓他們去不懂
不懂
為何我們讀后相視大笑
這首詩是以古代人物和作品為素材的。對人物,詩人只能取其神韻而寄一己之情思,對作品,詩人只能擇而用之并另出新意。因此,詩人寫李賀是“以虛寫實”,表現他的人品、遭際以及詩風,注意虛實之掩映相生,對李賀的作品,注意傳神地“引用”和古今融匯的“再鑄”。且看李賀出場的前奏,“石破/天驚”是原文引用,而“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則是再鑄,其藝術作用至少有二:一是暗示李賀不同凡響的詩有石破天驚的震撼力,二是為這位詩人的出場創造一種不平常的情境與氛圍。下面是寫李賀的出場,李賀生活在千年前的中唐,活動中心在出生地昌谷與帝都長安,詩人生活在當今的臺灣省臺北市,時間邈遠,空間曠闊,詩人卻將時空壓縮,而且起死回生,于是李賀竟然出現在他的面前。“乍見窗外”,如真如幻,頗能傳達出那種驚喜心情,而“古錦囊”化為布袋的口語化,實的“詩句”以虛的“意象”代之的空靈化,都是現代詩的本色。“羲和敲日玻璃聲”,這是李賀《秦王飲酒》詩中的名句,到了詩人筆下,羲和敲日之聲依舊,只是“玻璃聲”化為了更具聽覺美感的“叮聲”,“玻璃”一詞仍在,只是“我隔著玻璃”,巧妙地成了洛夫所在地點實有的窗玻璃了,如此奇幻變化,真是氣氛十足,把李賀的詩在當代敏感的心靈中所引起的震顫,曲曲傳出。如果說前面還是遠鏡頭,那么下面則是近距離的特寫了,妙不可言的是詩人的一個比喻:“瘦得/猶如一支精致的狼毫。”“狼毫”是古代的書寫工具,可說是和詩人文士結下不解之緣,以之形容李賀既恰切又新穎傳神。“你那寬大的藍布衫,隨風/涌起千頃波濤”,前面極言瘦小,這里極言闊大,瘦小是詩人的形體,闊大是詩人的世界,“一支”與“寬大”,“精致的狼毫”與“涌起千頃波濤”,大小反形,巨細映照,形象鮮明警動而內蘊深厚。
李賀的絕句十分出色,而洛夫以小小的“五香蠶豆”比喻體制短小而韻味深長的絕句,可說是比喻中的奇喻。三個“絕句”之后均用句號斷開,意在從意象與節奏上加強“絕句”與“蠶豆”的某種形似之感,至此,“酒”開始出現:“你激情的眼中/溫有一壺新釀的花雕/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最后注入/我這小小的酒杯”,“眼光”與“酒光”在“光”上有相通之處,眼中之“淚”與壺中之“酒”都從水,這大概是洛夫的奇特想象的依據吧?不僅如此,詩人更作匪夷所思之想:“我試著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絕/塞入酒甕中/搖一搖,便見云霧騰升/語字醉舞而平仄亂撞。”興到而筆隨。第二節結尾幾句,以不平庸的想象表現李賀不平庸的詩風,傳達李賀的愁情悲慨,也是傳神的筆墨。
千呼萬喚之后,詩人更發奇想,邀請李賀“共飲”。“來來請坐/我要與你共飲”喝醒題目,又生發出第三節這一段妙詩。清代孫洙編《唐詩三百首》居然落選李賀,李賀終其一生也只做個從九品的芝麻官——奉禮郎,因此,詩人壯言慷慨:“你我顯非等閑人物/豈能因不入唐詩三百首而相對發愁/從九品奉禮郎是個什么官?/這都不必去管它”,這里表現的是對詩歌藝術的高度自信,對走馬長安的權貴的極度輕蔑,以及對淪落不遇的詩人的深厚同情。“當年你還不是在大醉后/把詩句嘔吐在豪門的玉階上”,詩人不僅以“嘔吐”將“詩句”與“玉階”組合起來,其新奇令人百思不到,過目難忘,而且活畫出李賀傲岸不諧的形象。全詩結尾,并非以“不懂”為榮,主要是表現詩人與李賀“相視大笑”的心心相印,互相默契、理解與期許,這正是詩的一種風趣與幽默。
上一篇:《不要恐懼·阿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中國的土地·劉湛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