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1920年1、2月間作
這首詩作于1920年1、2月之間,當時詩人雖遠在日本,卻時時刻刻關注著祖國發生的一切。洶涌澎湃的五四運動浪潮同樣沖擊著他。他后來說:“五四”以后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眷戀祖國的情緒’的《爐中煤》便是我對予他的戀歌”(《郭沫若文集》第七卷《創造十年》)。這番話清楚地說明了郭沫若寫這首詩的意圖。
全詩是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熱望,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愛國的衷腸。第一節,開頭一句深情的呼喚:“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積已久的眷念祖國的熱烈感情。接著寫了祖國與“我”的關系。“我不辜負你的殷勤”,祖國愛我、關照我,其情何深,其恩難忘! 這是詩人對祖國的根本態度。“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游子思家國,更望家國也體會到他的愛,兩者心心相印。為了表示對祖國的期望和熱忱,詩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通紅的煤火。“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詩借助聯想,從而調動讀者的想象,使我們好像看到了詩人那顆愛國赤心,真像熊熊燃燒的爐火。只有感情到了沸點的人才會這樣。第二節,從煤的外形與內心的比較,進一步訴說自己的衷情。“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是說質地本來是好的,原來曾有郁郁蔥蔥的生命,這就進一步把自己和祖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愛你,祖國;祖國,你也該知道我的一切,特別是那“火一樣的心腸”。愛之深,愛之切,恨不能掏出心來,這就把感情進一步寫足了。第三節,交代煤的來歷出身。指出“原本是有用的棟梁”,“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這的確是煤的形成的歷史。這樣寫,把詩的借喻的喻體本身寫得更有真實感。但它主要隱喻了自己長久積蓄心中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第四節,進一步說出自己的心愿。“自從重見天光”之后,“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這故鄉,是晨光朗照的中國,是革命將起的中國,怎能不使詩人心向神往!祖國啊,你寄寓了我多大的希望,對你深切的思念,也只有這燃得通紅的爐火才能比喻。
這首詩風格豪放、明朗,音調和諧流暢。全詩每一節都是五句,開頭一句成為每一節的領句,第一節最后兩句與第四節最后兩句有意重復,這就造成節奏鮮明,回環往復的詩美。形式是整齊的,通篇是押韻的。雖說郭沫若早期是主張詩體大解放的自由體詩人,但他也不排斥寫格律體或半格律體的詩。他曾經說:“詩歌還是應該讓它和音樂結合起來;更加上‘大眾朗誦的限制’,則詩歌應當是表現大眾情緒的形象的結晶。要有韻才能誦。要簡而短,才能接近大眾。”(《關于詩的問題》)《爐中煤》體現了詩人的這一追求。
上一篇:《吳組緗·菉竹山房》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臧克家·爐火》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