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何其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你的腳步常低響在我的記憶中,
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動,
有如虛閣懸琴,久失去了親切的玉指,
黃昏風過,弦弦猶顫著昔日的聲息,
又如白楊的落葉,飄在無言的荒郊,
片片互遞的嘆息猶似樹上的蕭蕭。
呵,那是江南的秋夜!
深秋正夢得酣熟,
而又清徹,脆薄,如不勝你低抑之腳步!
你是怎樣偷偷的扶上曲折的闌干,
怎樣輕捷的跑來,樓上一燈守著夜寒,
怎樣帶著幼稚的歡欣給我一張素紙,
喊看你的新詞,
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寫詩。
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
何其芳似乎對“腳步”有著偏愛:“今晨你們從我的門外走過,你們的腳步我聽得很明顯/……你們的腳步漸遠,漸遠……”(《昨夜》);“金色的足印灑在地上,/生性的愛情來訪又去了”(《夢后》);《預言》更是用“腳步”貫穿全篇。這首詩則索性以“腳步”為題。它寫于詩人二十歲那年,那是詩人一生中寫詩最沖動的時刻,當時詩人在北京清華園和燕園求學。
《腳步》的情緒流中,涌動著濃重的寂寞。這寂寞,最初流自他人生之旅的第一驛站——一個壓抑著他的童年的冷酷的封建家庭,他稱之為“沙漠地方”。稍大,他去縣城讀中學,看到的是“照樣的陰暗、湫隘、荒涼”,他“感到的仍是寂寞”,并且,“越是感到人的不可親近”了(《街》)。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上隱藏著許多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心理能量,而這些心理能量具有一種外射的傾向,人通過它達到情緒的宣泄,使心理得以平衡。何其芳在《解釋自己》一詩中追憶了他十八歲時排遣寂寞的獨特方式:獨自跑到黑暗的平地上去坐著,“讓那黑暗、那寒冷/來壓抑那不可抵抗的寂寞的感覺”,甚至“俯身到石頭上”去冰自己的頭額! 僅僅過了兩年,何其芳疏導情緒的心理圖式變得復雜多了。在《腳步》這首詩里,青年何其芳滿溢內心的寂寞是借助“腳步”這一形象外射的。寂寞的心靈需要溫暖的手指的撫慰,現實中不能得到的,在詩中通過創造得到它,所以才有了“你的腳步低響在我的記憶中”,它也許在現實中并不曾有過,但它必定是詩人的精神經歷。何其芳的身世和氣質決定了當時的他只能是躲在自己的內心里咀嚼個人的寂寞,“不管外面的呼喚像草一樣青青蔓延/手指一樣敲到我緊閉的門前”(《慨嘆》)。這一次,“你的腳步”看似是詩人呼喚而來,到頭來還只是為了示現他的寂寞的心;“腳步”造訪的情景與詩人彼時彼地的心境同構對應。當“腳步”悄然而來時,詩人“深思的心上”升起的是一片江南深秋的夜空,這是一個多么惹人愁思的夜晚呵! 那落葉,那無言的荒郊,無不暗示出孤獨和寂寞。“你的腳步”是“低響”在“我的記憶中”,“踏”在“我深思的心上”,詩人在精雕細鏤“腳步”這一情緒的對應物時,“低響”和“踏”就成了他進一步深化的對象,在這萬籟俱寂的秋夜,詩人捕捉了掠過心靈的些微聲響:黃昏風過如虛閣懸琴,弦弦顫動;白楊落葉飄零,互遞嘆息,似樹上的蕭蕭。它們含而不露而又蘊藉深運,傳遞了腳步在詩人的心上踏起的“甜蜜的凄動”。這“甜蜜的凄動”彌漫于詩的后半部分,調子變得明快起來,但潺潺流出的依然是詩人深深的寂寞。
“然而我那時由于孤獨,只聽見自己的青春的呼聲,不曾震驚于輾轉饑寒死亡之中的無邊呻吟。”(《刻意集·序》)何其芳對自己早期作品的反省之嚴格可見一斑。確切點說,青年何其芳是固守“在昨天和明天之間我總是徘徊”的角度去寫詩的(《街》)。如對寂寞,一方面,他覺得“寂寞得與死接近”;一方面,他又感到“露珠一樣的新鮮和歡欣”(《刻意集·序》)。《腳步》也正是這種矛盾心境的表露:當“你的腳步”沾滿“幼稚的歡欣”闖入詩人的心扉,引起的是詩人“甜蜜”的顫動,但這種情緒的終結卻是“凄動”! ——那個時代的眾多有追求、有理想而又不斷被現實的煩憂所困擾的青年的矛盾心態,被何其芳精美細微地寫進這首詩里了。
上一篇:《胡桃坡(原詩略)·王致遠》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自然之戀·王遼生》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