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蠡·囚綠記》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陸蠡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這篇抒情散文從頭至尾抒發了作者本人對綠色的深沉感情。文章以敘事帶動抒情,第一部分寫了戀綠的產生,由于作者喜歡一片常春藤的綠影才選定他的房間,經常快活地坐在窗前,留戀于這片綠色,看它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便感到不再孤獨,因為他感到:綠色是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于是他戀綠,戀得“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對于綠色的偏愛,使他“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在這種念頭的驅動下,他將常春藤的柔條牽進了自己的屋子,想囚住綠色,由此展開了文章的第二部分——從“賞綠”變為“囚綠”。遺憾的是作者盡管想借綠色來慰藉自己抑郁的心情,并因此而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一種“蔥蘢的愛和幸福”,但同時,他又發現“綠友”總向著窗外,“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固執地朝著窗外的陽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時作者對綠色戀得更為深沉,雖然作者已發現“綠友”被囚后,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并且漸漸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然而仍舊不放走它,囚綠的作者正像綠之永遠向陽那般執著,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性格,這也正是作者對綠色情有獨鐘的一大原因。蘆溝橋事變的發生,使作者“趕速南歸”,也正是由于這一事件,使得作者感悟到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應該恢復它的自由,“釋綠”便是文章第三部分的重要內容。作者臨行時珍重地開釋了他的“綠友”,并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當作者寫這篇《囚綠記》時,仍然在“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期待與綠色重逢的日子。可見,本文的行文線索是戀綠、囚綠、釋綠、念綠,其中的重點是“囚綠”,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發現了綠色的特性,從中得到了啟示,并且悟到了自己的心靈與常春藤的秉性相似相通,由于作者抓住這點來抒情寫意,使得短文富有強烈的象征意味。
事實上,作者本人向往光明、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正像那常春藤一樣。抗戰中,他作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最后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為了正義與真理,他在日寇的刀槍面前,舍生取義,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他的英勇壯烈,不難使我們意識到,作者在《囚綠記》中傾訴自己對綠色的愛戀與懷念,實在是旨在抒發其本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在常春藤上寄寓著一個正直的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而他本人也像常春藤一樣,永不屈服于黑暗,永遠向著陽光。
上一篇:《周作人·喝茶》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原文閱讀|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