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質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復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窮,得支徑,西升上數百尺。既竟,其頂隱而青者,或遠在一舍外,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長林遠樹,出沒煙霏,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數百脈,支離膠葛,經緯參錯;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洲汀島嶼,向背離合;青樹碧蔓,交羅蒙絡。小舟葉葉,縱橫進退: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山有浮圖宮,長松數十挺,儼立門左右,歷歷如流水聲從空中墜地。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巖巔,遲速若與客俱。盡山足,更換二鼓矣。
翌日,又轉北出小橋,并溪東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貴聰門。俯門而航,自柳竹翳密間,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風自兩岸來,紅披綠偃,搖蕩葳蕤,香氣勃郁,沖懷罥袖,掩苒不脫。小駐古柳根,得酒兩罌,菱芡數種。復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劇,響震溪谷。風起水面,細生鱗甲;流螢班班,若駭若驚,奄忽去來。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無一點云,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隸而從者,曰學童,能嘲哳為百鳥音,如行空山深樹間,春禽一兩聲,翛然使人悵而驚也;曰沈慶,能為歌聲,回曲宛轉,嘹亮激越,風露輔之,其聲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兩朝昏,而東林之勝殆盡。同行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及余四人。三君雖紈綺世家,皆積歲憂患;余亦羈旅異鄉,家在天西南隅,引領長望而不可歸。今而遇此,開口一笑,不偶然矣。皆應曰:“嘻!子為之記。”
——《雪山集》
王質在南宋朝是以學問淵博、文采過人著稱的文人,他的創作曾受到著名詞人張孝祥父子的贊賞。這篇《游東林山水記》很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
東林山,又名貝錦山,在浙江省湖州西南五十里,是江南以山水兼美著稱的名山。文章開首兩句用“欲夕”二字點明從城里步行到達東林山的時間。天色已晚,又有五十里的風塵,作者本該駐足山下,游待明日。但是,東林山水幽美的景色產生了巨大的魅力,使旅游者來不及駐足歇息,而是乘著傍晚的余輝并溪而行進入了東林山中。因此,文章從第三句開始直接切入對東林山水的描繪和這次游歷的記敘,既略去了與文章主題無關的冗雜,保證了主題的突出,又含蓄地暗示了東林山水之美和作者游興之高。接下去,文章先寫作者與同伴們徒步乘夜游山,以描繪山景為主,兼寫觀水;再寫第二日晝夜泛舟,以描繪水色為主,兼寫觀山。這樣,文章的前兩段在記敘描寫上各有賓主,層次分明;同時,又賓主兼寫,錯落有致。兩者相糅,織就了一幅東林山水的優美圖案。最后一段,作者直抒為這次游東林山作記的原因:作者與同伴或“皆積歲憂患”,或長期羈旅異鄉而不可歸,有著深深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緒。而游東林山使他們暫時忘卻這時刻縈繞于懷的凄情愁緒,博得盡情一樂,豈不值得作記珍視;末段乍看好像與描寫東林山水無關,細細推敲,實則賦予東林山水以善解人意的情感,使東林山水之美更加突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北宋大文學家觀察廬山的體會,道出了得山之美的奧訣。王質對此也深得其中三昧。他寫東林山水皆注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寫出它們妖冶多姿的情態。如寫近觀溪水“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站在高崗上遠觀東林山的數百脈溪水則“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白日,風動之時,溪水則“細生鱗甲”;星空朗夜,則“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他寫山畫水,絕不只從客觀入手,而是融注進主觀的情意,發揮奇特的想象,自然的山光水色在他的筆下變成了有生命的精靈。如“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月一眉掛修巖顛,遲速若與客俱”;“長林遠樹,出沒煙霏;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在這幅由山、水、樹、月的精靈編織而成的圖畫中,作者再穿插進采蓮、打魚的葉葉輕舟;泛舟舉酒,“歌豪笑劇”的風流游客;若駭若驚、“奄忽去來”的班班流螢;以及學童、沈慶的鳥囀清歌,使東林山水更加生機盎然,引人入勝。
這篇作品富有極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還得力于作者對詞賦鋪陳、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段的妥帖運用。如寫山“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寫縱橫進退的漁舟上的人“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這不僅使被描寫的對象窮形盡相,而且使文章氣脈貫通,酣暢淋漓。另如,句式整齊,多四字對偶句,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音樂感,也是這篇游記的特點之一。
上一篇:《游萬柳堂記·〔清〕劉大櫆》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游大字院記·〔北宋〕歐陽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