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康白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窗外的閑月
緊戀著窗內蜜也似的相思。
相思都惱了,
她還涎著臉兒在墻上相窺。
回頭月也惱了,
一抽身兒就沒了。
月倒沒了;
相思倒覺著舍不得了。
二月九日,北京
康白情是“五四”時期在文學上十分活躍的一位詩人。朱自清認為,與胡適的詩歌主張“同調”的只有康白情一人。不過康白情比胡適在詩的立意上更具有創造性,表現手法更刻意求新,在詩體解放的路上也走得更大膽。這首詩便體現了詩人在處理題材和立意上新穎的想象力。
在傳統詩歌中,表現月與相思的題材不計其數,并形成了一種模式:以月起興,借月這一媒介,寄托詩人的相思之情。以這樣一個傳統題材為詩料,極易受到傳統手法的束縛,詩人卻偏要在其中尋覓新詩的表現力,這本身就是對誕生不久的新詩的一個考驗。
胡適曾以這首詩為例,說明詩體解放對于表達復雜情感、精密觀察的重要性,認為這首詩若用舊體,一定不能說得如此細膩。的確,這首詩表達的細膩與采用自由體和現代口語密切相關。例如第二節連續四個“了”,把閑月的羞惱的情緒和略帶頑皮戲謔的個性細膩地表達了出來;這種自然的語言節奏與那種一唱三嘆的舊詩節奏是迥然不同的。康白情是最早具體提出新詩應當注重順耳、爽口、易唱功能的,因而他的詩注重節奏的自然,并與內容相和諧。在立意和表現手法方面,詩人一反傳統模式,將月與相思充分人格化,使兩者相互依戀而為一種人際關系,把通常是詩人與月的關系中的詩人一方隱去,直接地去描寫月與相思的感情糾葛,呈示一種嶄新的意境。第一節,寫明月緊戀著相思。本來因見月而勾起相思之情,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詩人卻另辟蹊徑,暗示思念本身也是一種痛苦,思念越多,痛苦越深。然而,明月似乎并不懂得相思的這種特殊的苦惱,或者說由于太偏執于與相思的依戀之情,于是反把相思弄惱了。第二節,明月原也是戀著相思,或更是憐憫著相思,卻弄得個“多情卻被無情惱”,于是月也終于氣惱地離開了。然而,相思氣惱明月原是因為見月愈久,相思愈深,也就愈傷情亂神,它并不是一個“無情物”,如今月走了,相思又感到孤獨了。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短短八句,就把如此復雜豐富的情感有層次而富于戲劇性地表達出來了。
上一篇:《窗口·納·賽音朝克圖》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祖父·童詩四帖(選一首)·[香港]戴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