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孩子·陳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夜啊已經很深,
小房子里,
還沒有熄燈。
孩子解著襖,
媽媽啊,
在給爸爸寫信。
孩子顛著小腦瓜,
輕輕地搖著媽媽:
——告訴爸爸啊,
多殺幾個敵人吧!
燈熄了,
媽媽和孩子,
都有了夢啦;
夢里,
爸爸扛著一挺歪把子,
爬在一株松樹下……
這首詩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單純。它可以看作是一首小敘事詩,但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人物姓甚名誰,一概語焉不詳,即以出現在詩中的媽媽和孩子來說,他們的音容笑貌、衣著服飾,也一概略去不提。再從詩行的長短和詞語的選用來看,全詩多短句,最長的僅九言,三言和四言的不少。詩中除了“輕輕地”這個修飾語以外,再也找不出其他的形容和修飾了。總之,這首詩沒有任何冗墨贅語分散你的注意力,也沒有任何繁枝碎葉阻擋你的視線,其中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單純:兩個人物——媽媽和孩子(第三個人物“爸爸”只在結尾處虛寫了一筆);兩番場景——寫信和做夢。
但是,單純并不等于簡單、單薄,恰恰相反,《媽媽和孩子》是一首場景簡潔而意蘊深廣的詩篇,是語言簡煉而情思優美的詩篇,它的藝術魅力正在于此。
在過去,中國農民向來是熱土難離、親人難棄的,只是在抗日戰爭洪流的推動下,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他們的精神境界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飛躍。丈夫在外英勇殺敵,妻子留在后方挑起生產和家務的全部重擔,這是何等崇高的覺悟和寬廣的胸懷! 陳輝的《媽媽和孩子》所面對的正是這樣動人的現實生活,所致力表現的正是廣大農村婦女的心靈美,它從一個側面道出了戰爭的威力在于人民這個真諦,此詩所包含的深廣的意蘊,也應該從這個方面去理解、去把握。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詩人戰斗在敵人頻頻發起掃蕩的晉察冀邊區,當然也深切理解戰爭的全部復雜性和殘酷性,但他在創作《媽媽和孩子》時,卻奏出了一支恬靜而優美的樂曲,這就使得此詩在當時為數眾多的激越悲壯的抗戰詩篇中閃放出異彩。夜深人靜,燈火閃爍,附近沒有槍聲、犬吠,有的只是相依為命的母子兩人,而其時的孩子雖已“解著襖”,卻賴著不肯上床,仍是一股勁地“顛著小腦瓜”,搖著媽媽的臂膀……此情此景,多么溫暖,多么富于人情味! 更感人的是媽媽把繁重的家務告一段落之后,正在全神貫注地寫信勉勵丈夫奮勇殺敵,也許她不久前才學會識字、寫信,也許她寫的信不會太長,內容不會太多……但這又有什么要緊呢?孩子的請求已經概括了信件的內容,道出了廣大群眾的愿望,勝過千言萬語了。
此詩結尾雖只寥寥三行,但它溝通了夢境和現實,連接著前線和后方,凝聚著媽媽和孩子的其實也是全國人民的熱烈期待,是格外動人的一筆。爸爸爬在樹下,手不離槍,目不轉睛,猶如一尊靜態的雕塑。這樣寫,看似不及子彈出膛、炮火紛飛的動態描述來得壯觀,其實不然,它既突出了人物高度警惕的精神狀態,也和全篇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相合拍,是更能啟人遐想的。
為什么詩人在嚴酷的戰爭年代,能夠如此從容不迫地挖掘人物的心靈美;為什么有些詩作重視了敘事就忽略了抒情,而此詩在看似單純敘事的筆墨中能夠滲透如此優美真摯的情思?答案只能從詩人身上去尋找。對此,詩人生前的戰友、另一位詩人魏巍已經作了回答:“陳輝……是一個渾身滲透著忠誠、熱情的年輕戰士,他的詩流露著一片孩子式的純真”(《晉察冀詩抄·序》)。
上一篇:《如霧起時·[臺灣]鄭愁予》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媚態觀音·孫靜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