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常任俠》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這泱泱的大海,
這蒼蒼的云樹,
這一排殘壞的巨炮,
正像那些負傷的巨蟒,
僵的直的岑寂的橫臥著,
向著遙遙的天宇,
張開它殘缺的大口。
雖然吼聲已經停止了,
喘息已經斷絕了,
尚仿佛懷著郁勃的憤怒。
我徘徊于此殘墟廢堡之間,
海風吹起我的衣襟,
我擁抱這些大炮,
搖撼而且親吻,
而且噓唏泣下。
一具鋼鐵的巨大的戰骨,
已經沒有絲毫的微溫。
我盡力的搖撼與熱烈的親吻,
而且噓唏泣下,
海風吹起我的衣襟。
我回頭看大海:
海濤噴著白沫向天卷,
茫茫的無盡的挾著怒吼的聲音。
我向天末遙望,
天的盡頭仍是一排一排的,
爭著向前進的巨浪,
像拼命的狂奔。
我為這些海波所吞噬,
所振撼,所興奮;
海風吹起我的衣襟。
我抱起一顆沉重的殘余的炮彈,
用力的向著天高舉,
向著海水擲,
許多驚異的眸子向著我望,
我只回答一些寂寞與抑郁的嘆息。
這些炮彈不再發出巨大的聲響,
只沉臥于亂石與泥沙之下,
我寂寞而嘆息而下淚,
望著都市的煙,村落與田野,海與云,
海風喲,海風吹起我的衣襟。
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一日
《吳淞》不是紀游詩,不是詠古詩,而是一首感時之作。它寫于淞滬血戰結束不久,曾經游學扶桑的常任俠,同全國人民一樣懷著憤怒和悲傷,面對著吳淞戰場“殘壞的巨炮”,詩人不由得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思。
全詩分四節,由近及遠,彌漫著一種愴然的悲劇氛圍。第一節寫吳淞口炮臺的景象,大炮“橫臥著”,“張開它殘缺的大口……喘息已經斷絕了”,是眼前的實寫,也是北國的縮影,引起人們對長城殘破、海防洞開的衰危局勢的憂慮,末了一行“郁勃的憤怒”,由抑轉揚,靜中寓動,為底下詩行的展開作了鋪墊。第二節寫抒情主人公在“殘墟廢堡之間”,久久“徘徊”,“搖撼”并且“親吻大炮”,“噓唏泣下”。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思,通過這些不尋常的動作得到了突出的展現。第三節順勢展開,把意境拓得既深且遠,如“海濤”,是寫實也是比喻,當年全國人民的愛國激情不正如“茫茫的無盡的挾著怒吼的聲音”嗎?這節寫得有些虛幻空靈,因此也更有氣勢,更富于情緒感染力。第四節寫“我”高擎“炮彈”,擲向大海,顯得突兀而悲壯。不過讀者對這些詩行不能看得太實,扣得太死,它們多半存在于詩人的想象之中,實際情況則是這些炮彈“沉臥于亂石與泥沙之下”。全國人民報國無路,抗日有罪,連炮彈也失去了巨響,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我寂寞而嘆息而下淚”!
這首詩在傳達憂患的情思時善于鑄冶意境,景語和情語交錯展開,又相互滲透,重疊的語句、語調構成了詩歌的韻味,增強了抒情的氣勢。有些青年讀者盡管不詳細了解“一·二八”戰事,但只要認真讀上幾遍,是不難體會詩作所包含的深沉的感慨的。
上一篇:《聽肖邦的鋼琴聲響·朱子奇》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吻·梁上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