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肖邦的鋼琴聲響·朱子奇》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日,在北京舉行了世界著名的波蘭音樂家、愛國者肖邦誕生一百七十周年紀念會。兩位中國青年鋼琴手演奏了肖邦的鋼琴協奏曲。波蘭駐華使館和在京的許多波蘭朋友出席了紀念會。波蘭小朋友還向演奏者獻了花。
聽肖邦深情明朗的鋼琴聲響,
是聽維斯杜拉河的流水歡唱。
我的心又被引到華沙郊野,
引到闊別多年的波蘭友人身旁。
我仿佛又聞到了音樂家墓地上
那只銀杯里的故鄉泥土散發著芳香。
聽肖邦激昂雄壯的鋼琴響聲,
是聽原野上千軍萬馬在奔騰。
一串串琴的音符,詩的語句,
猶如一顆顆憤恨的子彈飛去!
華沙起義者們呼喚著自由,
向異族統治者沙皇尼古拉進軍……
聽肖邦充滿生氣的鋼琴響聲,
是聽田野里飄蕩著百鳥齊鳴。
那純樸的民謠風味親切感人,
激勵著每一個愛國者的心靈。
它給勤奮的人們以力量和信心,
它給自由的追求者以溫暖和友情。
這首詩平實厚重、明快暢達,看似隨口吟出、信筆寫來,實則蘊含著詩人的緬懷之情,是一首成功的抒情詩篇。
肖邦是波蘭音樂家、愛國主義斗士。他后半生流亡國外,生活極端孤寂。他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孤兒”。肖邦懷念祖國、思念親人,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曲,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在肖邦誕生一百七十周年紀念會上,詩人被肖邦那充滿生命的活力、戰斗的激情和樂觀的情緒所深深打動,他沉浸在那時而寧靜溫柔、時而熱情明朗、時而輕松歡快的旋律之中,浮想聯翩。
詩人抓住肖邦鋼琴協奏曲“思鄉情、亡國恨”的內在主旋律,化抽象的音樂為一幅幅帶有時代與地方色彩的生活畫面,不僅高度概括了肖邦愛祖國、愛人民和為自由獨立而戰的一生,而且使整首詩具有動感和形象性。詩人熟習和喜愛肖邦音樂,他把肖邦鋼琴曲“深情明朗”、“激昂雄壯”、“充滿生氣”三個特點在構思上具體化為三節,隨著樂曲旋律之變化把讀者帶進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流水淙淙的維斯杜拉河、散發著故鄉泥土芳香的音樂家墓地;萬馬奔騰、子彈嘶叫的舊戰場;百鳥齊鳴、歡騰喜慶的節日場面……,同時也隨著詩人情緒之消長誘發起讀者對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感情的升華:從肅穆敬重到熱血沸騰到親切感人,一種“給勤奮的人們以力量和信心”,“給自由的追求者以溫暖和友情”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是肖邦音樂的力量所在,也是這首詩的藝術成功之處。
為了盡興抒發詩人的感情,同時給全詩造成一種活潑流暢的氣氛,詩人用了排比和暗喻等修辭手法。這首詩的每節開頭兩句都用了“聽……,是聽……”的句式。這個排比式反復的運用,恰到好處地把詩人浮想聯翩的紛亂思緒連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詩人的思緒是紛亂的,但全詩卻是整齊和諧的。它加強了詩的語氣和感情色彩,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詩句增添了詩的節奏感,而這種節奏感又是隨著肖邦樂曲之變化和詩人情緒之消長而時高時落,此起彼伏。“聽……,是聽……”這個句式,從比喻角度看,它采用的是暗喻。詩人在聆聽肖邦音樂,根據自己對肖邦音樂所產生的聯想,抓住肖邦音樂三個特點,通過暗喻把抽象深奧的東西化為具體生動的畫面,使讀者對肖邦樂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作者原注] 按照肖邦的遺囑,肖邦在巴黎死后,友人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埋葬,并把他珍藏著的銀杯中的故鄉泥土撒在他的墓地上。
上一篇:《君山(原詩略)·韋叢蕪》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吳淞·常任俠》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