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史密斯
構成雕塑家,是他那一代人中最有獨創性的雕塑家。出生于美國伊利諾斯州的迪凱特市,1927年到1932年在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繪畫。大約于1930年,他對畢卡索的焊鋼雕塑產生了極大興趣,進而開始以構成雕塑進行試驗。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以畢卡索和岡查列茲為代表的作品中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特征,它使史密斯在開始離開超現實主義的時候,達到人物造型的頂點。1950年代初,他的作品特征是線條主義,即用鋼制作的空間線描; 同時,還以獨塊巨石的人物形式進行試驗,有時制造出矩形的、體量重迭的豎直水平雕塑,它驚人地預示了1960年代末的初級結構。1925年夏天,史密斯在一家汽車廠里學焊接,二次大戰中,他在機車工廠工作。在這里,他不僅改進了處理金屬的技術經驗,而且還由于機車的尺度極大,啟發他可以把直接金屬雕塑向紀念性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在遠離紐約的農場設立了工作室。1950年代至1960年代,他已經制作了許多雕塑品,其規模和概念,比以往更加宏大。
史密斯在大半個生涯中。以彼此不大相干的風格搞了一系列有聯系的雕塑。1950年代創作的阿格利古拉構成繼續使用了透空的、線條的處理手法,帶有明鮮的田野氣息; 而史密斯又于1960年代使用廢舊的機器零件,創造了一系列“貨車”和“四輪馬車”。1962年,他應意大利政府和承辦人門諾蒂之邀,為斯波萊托展覽創作作品。而他的“鋸鑿形”系列作品,表示他實實在在地在立體主義里進行了一番逗留,這同時也包括了對色彩的使用,他堅信使用色彩的效力,并當成雕塑的組成部分。
史密斯最后的大型系列作品《立體XYⅢ》,作于1964年,被稱為“立體”,意味著他正在運用立方體和圓柱體,來創造偉大的建筑式結構。當時,他用的是經過拋光和磨擦過的不銹鋼。史密斯和隨后發展的初級結構或最低限藝術的關系極為重要。他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是,往往是自己動手搞作品,難得雇傭工作室助手,甚至在機械的立體系列作品中,也親自構筑并完成作品,史密斯的特點是,為了從高度反射的、光飽和的表面當中,產生鮮明的、呈整體書法的效果,他對表面的光澤給予特別的注意。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史密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超級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