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關·嚴辰》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無邊的寂寞,是你的家,
蜘蛛的長絲,做你的袈裟,
在這冷酷的洞窟里——
青春的花,無聲地萎謝。
十二個香洞,注定了你的命運;
念珠的循環中,滑過
沉長的,沉長的時辰;
求菩薩,保佑你長生。
華嚴經,是你不移的憲法;
破木魚,是你生命的慰藉;
蚤子成群地在身上打滾,
是你的慈悲,小小的生命。
你的臉,是一潭靜止的死水,
永遠地,泛不起微笑的漣漪;
或許你有小窗般大的希望,
可也寂寞地死了,在寂寞的洞窟里。
這是一首寫閉關靜修的尼姑的詩。“側關”是詩人家鄉一帶的土話,一般稱閉關。詩中的這一個尼姑,無名無姓,僅僅從詩題中知道她在庵中削發為尼,“青春的花,無聲地萎謝”暗示了她是一個妙齡的少女。詩人以極冷的色調,描繪了她的陰冷和絕望的尼姑生活。詩緊扣尼姑彼時彼地所處的環境,展開有限的鋪陳,讓她的悱惻凄婉、孤寂苦悶的幽咽聲,毫無節制地流瀉在詩的時空里。在詩人的筆下,她所居住的庵堂,是一座“洞窟”,“冷酷”,又“寂寞”,她誦讀的《華嚴經》,是陰森的“憲法”,她手中伴隨黑色的時辰敲擊著的“木魚”,是她唯一的“生命的慰藉”,而這“木魚”,竟是“破”的! 詩人以簡潔的筆墨,制造了一種凄清黯淡的氛圍,引領讀者去窺測這位尼姑愁苦的心境。在這座毫無生機的庵堂——洞窟里,除了尼姑,有生命的只是“蜘蛛”和“蚤子”,與她互為對照,由此反襯了她的孤立無援。尼姑身陷洞窟,詩人卻偏要讓她“求菩薩”保佑長生,但菩薩只能哺育尼姑無邊的痛苦。尼姑在“念珠的循環中,滑過/沉長、沉長的時辰,”詩人在此精心選擇了動詞“滑”,含義深刻,它傳神地形容了“沉長的時辰”流逝的速度之快。明明是度日如年,尼姑虔誠于拜佛念經,體驗到的竟是度年如日! 她也許能感受庵堂以外的世界的丑惡,也許就是為了掙脫人世的苦難而出家修行,但她并不能體味到此刻她所置身的洞窟的黑暗。她咬破了一張網,卻又鉆進了另一張網。
詩人以第二人稱寫來,通篇都是未出場的詩人和“你”——尼姑的單向道白,在看似冷靜客觀的描摹里,注入了詩人巨大的同情和愛憐。在詩的最后一節,詩人難以抑制內心情感的波濤,我們仿佛看到遠載希望的風帆欲從詩人的殷殷祈愿里航向尼姑孤寂的眼簾,但詩人失望地看到,尼姑的臉,“是一潭靜止的死水/永遠地,泛不起微笑的漣漪”。這樣,詩人的這一希望,如同尼姑曾有過的“小窗般大的希望”,最終還是“寂寞地死了,在寂寞的洞窟里”。悲涼之霧遍及全詩!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信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側關尼》中的尼姑的痛苦呻吟,使我們窺見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的濃重黑暗。詩中的“蚤子成群地在(尼姑)身上打滾”,與其說是寫尼姑慈悲為本的菩薩心腸,毋寧說裸露了尼姑靈魂的麻木,更不如說是照見了吮吸尼姑的精神的血液的那些大大小小“蚤子”們的猙獰面目。詩的深刻意義即在于此。
上一篇:《你的名字·[臺灣]紀弦》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信仰·綠原》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