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瀑·嚴陣》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三百里黃山啊,步步是勝景,面面有奇觀,
多少人曾經登臨觀瀑樓,把人字瀑細細觀看,
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人”字?
有多少人能夠聽懂它那滔滔不絕的語言?
黃山的云霧,一直在不斷地幻映著歷史的畫卷,
那個大寫的“人”字,就是在這不斷變幻的云霧中顯現,
暴風雨越猛烈,它那“人”字的形象便越高大,
雨過天晴,它便很自然地把自己隱入陽光中間。
你看,——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論白天夜晚,
它一直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停地向前,向前,
切莫看輕,切莫看輕它那跳動不息的水流啊,
任何寬闊的大海,都少不了它那奔騰的源泉。
再看,——不管是彩云繚繞,或是山花爛漫,
它經過任何懸崖峭壁,從來都不畏艱險,
它把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在匆忙的征途上。
不管它站得多么高,眼光和腳步卻始終向著下面。
啊,當你不遠千里,來到黃山人字瀑前,
難道不應該認真地思索:人應該怎樣生活在世間?
人應該怎樣才能像人那樣,保持自己的尊嚴?
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貴啟示,怎么可以視而不見?
三百里黃山啊,步步是勝景,面面有奇觀,
多少人曾經登臨觀瀑樓,把人字瀑細細觀看,
不過,只有目中有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這個“人”字,
而且,也能夠聽懂它那永遠傾吐不盡的語言……
到過黃山的人大約都不會忘記,在那崚嶒的半山石壁上,有一道瀑布噴雪吐珠,似電閃雷鳴,飛流直下而又突然中分兩道,像是大自然用神奇的彩筆,書寫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字。這巧奪天工的造化,與詩人敏感的心靈自然形成一次有力的碰撞,構成了詩人內情與客觀外物的最佳遇合,使得這首詩無須刻意加工,就通過多角度地抒寫人字瀑,表達出詩人對人——這個世界的主宰者多層次的沉思。
前人作詩,很講究詩歌章法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這首詩采用了郭小川首倡的“新賦體”,從表現手法上說是反復詠唱,多方渲染,在藝術結構上則是與前人的主張相吻合。全詩共六節,第一節是起。詩從三百里黃山處處有勝景奇觀著筆,在宏大的背景下突出強調觀瀑樓,強調無數人曾登臨此樓,細觀人字瀑。接著,詩人突發奇想:“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人’字?/有多少人能夠聽懂它那滔滔不絕的語言?”詩人從發問入手,埋下一個伏筆,留下一個懸念,以便引起讀者的深思。
詩的二、三、四節是承。詩人沒有急于要回答起段提出的問題,而是緊接著就把讀者的目光引向黃山人字瀑。詩人像一個高明的導游者,一邊引導讀者多角度地觀看人字瀑,一邊向讀者進行畫龍點睛式的指點,啟發讀者去感悟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在第二節里,詩人不僅以“不斷變幻的云霧”來襯托人字瀑,還以暴風雨來反襯人字瀑:“暴風雨越猛烈,它那‘人’字的形象便越高大”,這既是人字瀑實際情形的生動寫照,也形象地暗示人們,越是經得住嚴峻考驗的人,越有可能成為大寫的“人”,越能充分顯示人的強大的本質力量。詩的第三節,詩人用“你看”提醒讀者注意人字瀑的另一個特點:“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論白天夜晚,/它一直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停地向前,向前,”這是在啟迪人們,一個真正的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下,總是有著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詩人還告誡人們,切莫看輕它那不息的水流,“任何寬闊的大海,都少不了它那奔騰的源泉。”這是在呼喚人們要珍愛人類可貴的探索精神,因為它是人類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創造美好世界的永不枯竭的動力。詩的第四節,詩人用“再看”又一次提醒讀者注意人字瀑“不畏艱險”、“把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在匆忙的征途上”,無論站得多高,“眼光和腳步都始終向著下面”等特點,看似句句在寫人字瀑,實則句句在借物托寓,抒寫出一個大寫的“人”所具有的信念、追求和志向。
詩的第五節是轉。詩人的筆觸暫時丟開人字瀑不寫,而是調轉筆鋒,以滿腔激情呼喚站在人字瀑面前的人們,應當認真思索:“人應該怎樣生活在世間?/人應當怎樣才能像人那樣,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樣一轉,就由前面對人字瀑的抒寫直接轉入對人的思索,再次引起讀者的沉思,去領悟“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詩的最后一節是合。詩人的筆觸又返回黃山人字瀑,處處照應詩的起段并回答起段提出的問題:“只有目中有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這個‘人’字,/而且,也能夠聽懂它那永遠傾吐不盡的語言……”從而使前面的伏筆到此處有了鮮明的照應,使前面留下的懸念有了明確的答案。它旨在告訴人們,只有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才能真正欣賞和理解人字瀑,才能聽懂它特有的語言而徹悟人生的真諦。詩的最后兩句雖然樸實無華,但卻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感受,仿佛余音繞梁,不絕于耳。
這首詩在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中,把對自然景象的描寫與對人的本質特征的思索有機地結合起來。詩人的心靈就像一個不停的鐘擺,在自然與人之間不息地擺動,不斷地交合,從而既曲折有致地表現了詩人多層次的情思,撰寫了一篇“人”的啟示錄,又在藝術上呈現出情因景生,景寓人意的抒情特色。
上一篇:《人與時·魯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伊底眼·汪靜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