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的巔峰,作者是清代蒲松齡。全書400余篇,是作者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再創作的,內容多為鬼狐神怪故事。在文網高織的年代,作者托物言志,“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雖托筆鬼狐,實寫人生。這些看似奇詭虛幻的故事,是作者托深心于筆端之作,在《聊齋自志》中他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贝藭亲髡弋呅男难停橅緯r弊如涂世繪,寫盡諸般眾生相。他在書中所創作的許多小說,至今仍播在人口,如《嶗山道士》、《胭脂》、《席方平》、《促織》、《嬰寧》等等。《聊齋志異》在作者生前未能梓行,僅以抄本在友人間輾轉相傳。有關聊齋的版本約有19種之多,可分為原稿,抄本、刻本、注本、評本、圖本、遺稿等7類。《鑄雪齋聊齋志異》是最完整的最早的抄本,抄于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個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青柯亭本,此本為以后其他刻本的藍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張友鸞輯校的“三會本”(即會校、會注、會評)至力甚勤,是目前眾多版本中最佳者。
《聊齋志異》問世以后,影響極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僅襲用其名者就有6種之多,即《續聊齋志異》又名(《柳崖外集》)、《后聊齋志異》(又名《淞隱漫錄》)、《聊齋補遺》、《新聊齋》、《聊齋續談》和《后聊齋志異》(同名異書),還有一種《女聊齋》。仿作者更不乏其書,如《諧鐸》、《夜談隨錄》、《瑩窗異草》、《子不語》、《夜雨秋燈錄》等等。
上一篇:《耳證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自然辯證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