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譚嗣同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不分卷,其中詩部分署為“莽蒼蒼齋詩”卷一、卷二及補遺,清譚嗣同撰。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今屬湖南)人。少懷大志,鄙視科舉,二十歲從軍新疆,后壯游大江南北,考察民情并受到西學影響。中日甲午戰爭后,倡言新學,主張變法。光緒二十二年(1896)以父蔭得同知,不久回鄉辦理新政。光緒二十四年被征入京,為軍機章京,推行變法,變法失敗后慷慨就義。譚氏是激進的變法維新志士,崇高的愛國者,最后以自己的流血犧牲警醒國人。
嗣同詩是作者偉大人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大多作品為攄寫改造國家、造福社會的雄心壯志和關注人民疾苦及國家命運而作:“苦月霜林微有陰,燈寒欲雪夜鐘深。此時危坐管寧榻,抱膝乃為《梁父吟》。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攤書兀兀了無睡,起聽五更孤角吟。”(《夜成》)“年華世事兩迷離,敢道中原鹿死誰?自向冰天煉奇骨,暫教佳句屬通眉。無端歌哭因長夜,婪尾陰陽剩此時。有約聞難同起舞,鐙前轉恨漏聲遲。”(《和仙槎除夕感懷》)從這些詩句中都可以感覺到激蕩在詩人胸中那顆赤誠的心,他的憂慮,悲痛奮發都是與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他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現出詩人自覺為變法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它給后世許多志士仁人以激勵。
譚詩中還有一些以山水為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奇景奇境的追求,而且寄托了追求個性解放,沖決一切羅網的戰斗精神。如:“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拿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向武陵源。”(《崆峒》)從這首詩可以感到詩人希冀通過自己的斗爭在自己的國土上開辟通向人間樂土的道路。這類作品的詩句往往滲透了作者的鮮明個性:“入塞萬山青露頂,穿林一磬響摩空。”(《登山觀雨》)“江空能受月,樹遠不藏星。”(《武昌夜泊》)“山入空城盤地起,江橫曠野竟天長。”(《覽武漢形勢》)“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潼關》)這些詩句境界開闊,筆力遒勁,辭情激越,風格豪邁,和譚詩中的言志攄懷之作是非常一致的。
譚氏也是“詩界革命”的探索者,并試圖在舊詩中融入新詞藻和外來語。如:“機鈐地軸言微緯,吸力星林主有神。”(《贈梁卓如詩》)“綱倫梏以喀私德,法會極于巴力門。”(《金陵聽說法詩》)
譚集中的《莽蒼蒼齋詩》在作者生前即有刊刻。《遠遺堂集外文初編》及《續編》中亦有少量詩篇,刊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即作者犧牲前一年。作者身后在長沙出版的《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也有一些詩歌。今人方行在此基礎上并收集了譚嗣同發表于當時報刊上的一些佚詩,作為“拾遺”放在最后。中華書局1981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薑齋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飲冰室合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