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河上亭壁·岸闊檣稀波渺茫》簡介|介紹|概況
宋詩篇名。寇準作。原詩四首,此第三首。原題為“予頃從穰下移蒞河陽,洎出中書,復領分陜。惟茲二鎮,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帶之地也。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壯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絕句,書于河上亭壁”。錢鍾書《宋詩選注》謂“共有四首,分詠四季景物,這一首寫的是秋景”。楊磊說:“聯系寇準的生平可知,他是當時的一位愛國主義者,主張抗遼但卻遭到排斥,心情是憂憤的。國難當頭,忠臣被逐;壯志難酬,前途渺茫。題詩在亭壁上,慷慨悲歌,以此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思,正是這首詩的立意所在”。“《書河上亭壁》是寇準的一首著名的述懷詩。詩中的‘河’所指不詳”(《宋詩欣賞》)。《宋詩鑒賞辭典》 收周慧珍賞析文章,云:“全詩由觸景生情,到以景抒情,隱隱地傳達出了詩人情感上的掙扎過程。一個遭到貶謫的詩人,其思緒,其‘愁情’,總會頑強地縈繞在心頭,景物當前、景與情會時,孑然獨處、百無聊賴時,便翻涌上來。然而,詩人畢竟是一位剛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許這思緒、這愁情肆意泛濫,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態,將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風景的觀賞上,把讀者也帶進他描繪的景色之中,本詩便是如此”。這首詩即景寄興,寫景取神,攝象闊大,感慨深長。
上一篇:《九張機》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五君詠》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