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飲冰室合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共四十冊,其中專集二十四冊收學(xué)術(shù)著作,文集十六冊收詩文,詩詞三百余首,近人梁啟超撰。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少慧能文,十七歲中舉,從康有為學(xué)習(xí),參加康倡導(dǎo)的變法維新運動,主要從事變法圖強宣傳活動,號“康梁”。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國外,在日本創(chuàng)立《新民叢報》,辛亥革命后,一度在北洋政府中任職,后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爭。晚年在清華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院任教。
梁氏是“詩界革命”的倡導(dǎo)者,其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均有較大的開拓,他用從西洋傳來的新意識和新文化改造和充實了自己的詩作,如《二十世紀(jì)太平洋歌》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攄寫了變法失敗后遠走他國、坐船橫渡太平洋時的感受,表現(xiàn)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新知識、新學(xué)理的追求。詩句長短錯落,運用了大量的新術(shù)語、新名詞,如“文明時代”“四大自由”“共和政體”“物競天擇”“民族帝國主義”“門羅主義”等。其風(fēng)格汪洋恣肆,大筆淋漓,使人耳目一新。其他如“苦吟兀兀成何事,永夜迢迢無限情。萬壑魚龍風(fēng)在下,一天云錦月初生。人歌人哭興亡感,潮長潮平日夜聲。大愿未酬時易逝,撫膺危坐涕縱橫。”(《澳亞歸舟雜興》)“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昆侖絕頂來。河岳層層團錦繡,華嚴(yán)界界有樓臺。六洲牛耳無雙譽,百軸麟圖不世才。掀髯正視群龍笑,誰信晨雞暮喚回。”(《自題〈新中國未來〉記》)詩中都充滿了對國家前途危機日益加深的憂慮和對于祖國美好前景的深情向往和刻意追求并表現(xiàn)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拯時濟世的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
梁氏還有許多作品記錄了維新變法的歷史和對為國犧牲同志的追念,如《述舊抒情敬呈一百韻》《留別澳門諸同志》六首,這類作品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
梁詩在辛亥之前氣勢豪壯,努力打破傳統(tǒng)形式,明白流暢,富于鼓動力量。如《壯別》二十六首似五律而非五律,以表達壯懷為主。第三首云:“丈夫有壯別,杖劍行復(fù)仇。一巵酹易水,如聞風(fēng)蕭蕭。今我其蹉跎,墓草宿已凋。中夜栗然起,胥江號怒潮。”在格律上去律詩甚遠。有些竟是脫口而出,不作過多修飾。“平生最惡牢騷語,作態(tài)呻吟苦恨誰。萬事禍為福所倚,百年力與命相持。”(《自勵》);“獻身甘作萬夫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quán)移舊俗,要研哲理牖新知。”(《自勵》)
盡管梁啟超說他不善于為詩,但他在本質(zhì)上是位詩人,無論是寫詩、寫散文、戲曲還是作宣傳,甚至著書立說都是感情充沛、極富熱情,不脫詩人氣質(zhì)。辛亥以后則向同光體靠攏,曾請陳衍定其詩,有學(xué)宋的傾向。
此書搜羅梁氏著作較為詳備,一千四百余萬字,上海中華書局自1936年至1941年印行。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譚嗣同全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曲論·中原音韻》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