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性善論
孟子提出的命題。這一命題經過宋代理學家程頤、張載、朱熹等人補充發揮后,成為儒教人性論的正統觀念。孟子具有儒家先哲共有的 “賢人作風”,對人及人類社會持有一種溫柔敦厚的態度,胡適曾戲稱為“媽媽政策”,這便是他提出性善論的心理基礎。他說: “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的圣人,而從人的根性來說,任何人都有達到這種境界的可能。在兩千多年前,這種看法的革命意義,絕不亞于十八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 “人人生而平等” 的宣言。孟子并不善于抽象的推理,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證明人人都有圣人根性的道理: 一個小孩將要落到水井里的時候,見到的人都會動憐憫之心,這并不是因為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交情,也不是為了在鄉黨朋友面前邀譽,而是出于人的天性。這種天性就是“善端”。孟子說:“這樣看來,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反過來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四種心也就是仁義禮智等 “善端”。孟子認為,這些 “善端” 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外力強加給我的,是我生來就有的”。人之心與口耳目等器官為人所同具,“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耳之于聲,有同聽焉; 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心 (性) 也應該有所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生而為人者,都應該有圣人的根性。清儒焦循認為,所謂性善指人性能覺于善,他說: “人之有男女,猶禽獸之有牝牡也。其先男女無別,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法,而人知有人倫矣; 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教禽獸,禽獸不知也。禽獸不知,則禽獸性不善;人知之,則人性善矣。”這種論證,在今天看來,固然算不上科學,但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給人自尊自愛、努力向善的精神激勵。當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宗六祖慧能提出 “人人皆有佛性” 的觀點,將印度佛教完全中國化,這里很明顯看得出孟子 “性善” 論的痕跡。
上一篇:哲學·命題·性三品說
下一篇:哲學·命題·性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