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報告文學。作者楊匡滿、郭寶臣。發表于《當代》1979年第2期。作品廣聞博采,具體、真切地描述了1976年震動中華大地的“四·五”運動的前因后果及其詳細進程,生動、感人地展示了在民族命運的轉折關頭,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所進行的英勇無畏、可歌可泣的抗爭。1976年1月8日,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周恩來同志的逝世,使全國人民陷于悲痛欲絕的境地。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民族陷于深重的災難。人民本寄希望于周恩來,而今,他一去不返。黨內,“四人幫”的篡黨奪權活動日益激烈。唯一可以挽救局面的鄧小平再次被整……沉痛和焦慮在心中郁積,痛苦和憤怒需要渲泄。于是,在悼念周總理的活動中,群眾自發形成了廣泛的陣勢,和阻撓悼念活動的“四人幫”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展開了明爭暗斗。期間,“四人幫”們采取各種手段,竭力抵毀周恩來、鄧小平,為奪權大造輿論。而群眾的反抗情緒也越來越高。終于,于1976年清明期間,暴發震驚中外的“天安門廣場事件”。清明前夕,來自工廠、機關、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群眾自發云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朗誦詩歌,沉痛悼念周總理,并藉此抒發心中的郁悶。對此聲勢浩大的自發性群眾運動,“四人幫”深感不安和驚恐。他們阻撓群眾,撤走花圈,派出大量便衣照相、盯梢,最終采取了殘酷的大規模血腥鎮壓。4月5日夜晚,大批手持木棍等兇器的工人民兵沖進廣場,對手無寸鐵的悼念群眾施以暴力。群眾被驅趕、被捉拿、被暴打,血流成河……深夜,清潔車、灑水車洗去了暴行的罪惡痕跡,廣場重又恢復平靜。群眾運動被鎮壓之后,“四人幫”并不肯就此罷休。他們利用手中的輿論工具,迅速炮制專題文章,對事件以“反革命”定性。于此同時,一張白色恐怖網在全國拉開。無數人被投入監獄,遭受非人道的虐待……1976年10月,“四人幫”終于被粉碎。希望在中國升起。兩年后,中央正式作出決定,為“四·五”運動平反。《命運》是一篇集束式報告文學。作者通過廣泛的采訪、調查、了解,在大量原始材料和證人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和構思,將“四·五”運動的真實情況昭示于天下,在歌頌人民群眾的斗爭精神的同時,揭露了“四人幫”的篡權陰謀和殘酷暴行。作品的新聞紀實性和鮮明的感情傾向,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社會震動效應。但是,由于尚未經過時間的沉淀,作品顯得激情有余,冷靜不足,缺乏具有歷史高度的觀照和超越政治的冷靜剖析。本文曾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上一篇:郎偉《命若琴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林道立《和平博物館》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