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前后遙對》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詩人罵世未見有如此大快人心者,一起無賓無主,總說一段。至“雖笑”以下四句,分出一等奸詐小人;至“好人”以下復總說,四句是文章開合之法;至“若是”以下,又分出一等誠實君子;以“面無”四句遙對前“雖笑”四句,毫不放過。(岳端《寒瘦集》)
【詩例】
擇友
孟郊
獸中有人性,形異遭人隔。
人中有獸心,幾人能真識。
古人形似獸,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
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面結口頭交,肚里生荊棘。
好人常直道,不順世間逆。
惡人巧諂多,非義茍且得。
若是效真人,堅心如鐵石。
不諂亦不欺,不奢復不溺。
面無吝色容,心無詐憂惕。
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解析】
“前后遙對”是對比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常常運用的一種方法。所謂前后遙對,就是前后對照,它是指詩人創作時在前面提出一種人物或一種生活現象,一種思想感情;后面又提出另一種人物或另一種生活現象,另一種思想感情,兩相對照,從而把兩者鮮明地區分開來,表達詩人鮮明的態度和強烈的感情。
孟郊的《擇友》是一首較好地運用了前后遙對的藝術手法的詩作。孟郊青少年時隱居嵩山,曾在湖州與詩僧皎然組織過詩會。一直到41歲時,他滿懷激奮心情到長安應進士試,竟連遭兩次落第,在“冠蓋滿京華”的長安,他受盡了冷落和白眼。貞元十二年(796年),他46歲時才舉進士。為此他興奮過,曾吟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揚眉吐氣的詩句,他熱望能用自己的才華來施展政治抱負。但當他去洛陽應史部銓選時,他得到的不過是一個溧陽縣尉的小官,這使他十分失望。他抑郁寡歡,在溧陽任內,終日吟詩,不事公務。平時與那班庸俗的官僚也總不能 調,招致縣令的不滿,縣令就以他 “曹務多廢”,分掉了他一半俸祿,委他人代行職務,這使他再也不能俯首帖耳地敷衍下去了,于是毅然辭官,表示抗議。個人仕途的坎坷不遇和世態冷暖炎涼,使詩人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世風人情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他就用詩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懣與不平。
詩人的這首詩以“擇友”為題,對當時澆薄的世風和社會上那種奸詐巧諂的小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表達了他不肯趨附權貴,“俯首為可憐之色”的正直、耿介的性格。全詩通篇運用對比手法。詩開頭四句,詩人用人獸對比,以野獸有人性,但因為它“形異”被人隔絕了為襯墊,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些人有著吃人的獸心,卻沒有人能真正識破他們,現實真讓人痛心疾首。接著四句,詩人又通過“古人”與“今人”的對照,直截了當地指出:現在有些人表面上很像人,實際上他們懷著的獸心你哪里能看出來! 一個“安”字,揭穿了封建士大夫階級的虛偽卑劣,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占據高位的那班官僚和偽君子的鄙視和痛恨。寫到這里,詩人還嫌不夠,又連下“雖笑未必和”四句,通過對奸詐小人表與里的鮮明對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這班丑類可惡的嘴臉。“好人常直道”四句,詩人又用好人與惡人的對比,憂憤地指出,在當時那個社會里,行直道的好人,卻不被世人所理解,而那些巧諂的小人,干壞事卻還能心安理得地活著,這四句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現實社會的腐敗和世風的污濁。最后“若是效真人”八句,詩人認為,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里,如果你要真正效仿正人君子,那是需要下鐵石般的決心的,而且要做到“不諂”、“不欺”、“不奢”、“不溺”,又要臉上沒有吝嗇的神色,心里沒有欺詐憂懼的念頭,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心底永遠坦蕩磊落。這最后八句與前面“雖笑未必和”遙相對照,昭示了封建社會誠實正直的君子與巧諂奸詐的小人的根本區別。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詩人正是通過前后反復的對比,鞭撻了那班巧諂奸詐的小人,褒揚了正直坦蕩的真君子,告誡人們要學會識別君子與小人,正確選擇朋友,表達了自己的道德理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切事物的內部都有互相矛盾的對立面。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的。詩歌創作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把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前后對照起來描寫,可以使真者更真,假者更假,善者更善,惡者更惡,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從而收到更強烈的藝術效果,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學者把詩詞中的對比方式概括為四種,即:描述對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比喻對比,如“梅花一時艷,竹葉千年色”;旁襯對比,如“游禽暮知返,行人獨未歸”;推理對比,如“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當然對比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最好是把創作心理對比結合觀念、美學對比原則和修辭上的對照手法等三者綜合運用,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中的對比詩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一例。對比手法在古詩詞中是用得較多的一種手法,但用常得奇,卻又非大家手筆不可。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開后合》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后互映》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