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前開后合》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言宮人天然花貌,又加艷麗之狀,而芙蓉不若。二句,“珠翠香”承上“妝”字,風來珠翠飄香也,其倩麗如此,宜君王之來幸。三句轉變,言美人雖望幸,卻恨含情未伸,徒對著棄捐之秋扇,只可掩卻,有自傷意。四句,言明月正好,而君王不至,亦屬“空懸”,然猶且有待,仍不忘于君王。此詩人敦厚之至也。前兩句開,后兩句合,開與合相關,須知章法之妙。(朱寶瑩《詩式》卷二)
【詩例】
西宮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卻恨含情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解析】
“開合”是我國古典詩文謀篇布局的一種技巧。所謂“開”就是放開或生發;所謂“合”就是收攏或收回。打個比方,開合就像潮汐的時漲時落,也好像戰爭中常用的欲擒故縱與及時收網的戰術。寫詩作文在章法上講究開合,往往能收到化板滯為曲折,變直書徑言為曲傳其意的功效,使作品舒卷自如,起伏跌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要放得開,最忌步步相連;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遠。”此說是深得詩家三昧的。《西宮秋怨》一詩描寫失寵女的深情幽怨,表達了作者對婦女不幸的深切同情,全詩“前開后合”,極動蕩之致。
一、二句以芙蓉花與宮女對比,極寫宮女之美。芙蓉花開之時,正值霜露已重的陰歷八九月間,作者于百花之中獨取芙蓉,以比美人,既扣題中“秋”字,又出于芙蓉的花香色艷。古代作品中以芙蓉比美人,其例甚多。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被比作芙蓉的化身,曹雪芹于小說第六十三回借眾人之口說:“除了她,別人不配做芙蓉。”至于小說中的另一位完美女性晴雯,死后也被封為芙蓉花神。可見,以芙蓉比美人,本是古代文人習用的手法。此詩不說“美人如花”或“芙蓉如面”,而是極寫芙蓉不及美人,這就體現了新意。一、二兩句先說芙蓉雖美,“不及”宮女的天然花貌,妝成之后的宮女,更是明艷驚人。接著進一步說,芙蓉雖香,“不及”美人之香。你看,水殿風來,飄來的不是芙蓉花香,而是宮女的珠翠之香。所謂“珠翠香”亦即穿戴著華麗服飾的美人之香。這里,作者以層層開宕、層層展拓的筆法,以芙蓉襯托美人,加倍突出了宮女的美艷,為后半首描寫宮女失寵蓄勢。
三、四句筆鋒陡轉,收筆寫宮女之怨。“秋扇”用漢代班婕妤的典故。古樂府歌辭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辭曰:“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這首古樂府相傳為班婕妤所作。班婕妤是西漢時長信宮中的一位姬妾,因失寵于漢成帝,遂在詩中以秋扇見棄,喻君恩中斷。王昌齡此詩以秋扇聯系芙蓉,暗合時令。夏去秋來,團扇被棄不用,正是宮女埋沒青春、葬送幸福的厄運的寫照。“掩秋扇”三字,極寫宮女像秋扇一樣被棄捐后的怨恨之情。秋扇將棄,含情脈脈,幽居宮中,與君王相距咫尺,卻如千里之遙。結句的“空懸明月待君王”,寫漫漫長夜,唯有明月相伴,在那寂寞得近乎窒息的深宮中,夜夜虛待,而君王不來。失寵宮女在企盼中編織著得寵的幻影,然而幻影一再破滅,于是只能恨自己被鎖禁宮中,恨自己徒望明月,全無保全自己幸福的辦法,恨一片癡情付諸東流,只能在孤寂的煎熬中苦送歲月了。
本詩中女主人公的綿綿長恨,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包容力,它揭示了封建社會嬪妃制度的罪惡。宮怨本是王昌齡絕句中的習見題材,但同寫宮嬪的幽怨,在其筆下很少雷同重復。這首詩在章法上以巧用前開后合取勝。前兩句縱筆鋪寫宮女的美艷驚人,綽約多姿,對其潛藏于心靈深處的痛苦則故不說破。第三句以“卻恨”折轉,收筆寫宮女的空待君王,揭橥其坐愁紅顏老的深悲隱痛。讀罷全詩,我們于恍然大悟中,不能不贊嘆本詩前開后合,層層蓄勢,波瀾頓起的構局之妙。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四直下,后四掉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后遙對》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