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松泉圖
現代·謝稚柳作
紙本設色
縱一三七.五厘米
橫六八.六厘米
謝稚柳山水筆墨秀潤、氣息高雅,具北格南韻之長。
《雪景松泉圖》是謝老承宋人體格而加以變異自出機杼者,它以“自山下而仰山巔”的高遠布局,通過峰巒、松、泉等典型的藝術形象來表現凝寒境界。
雪景松泉圖
首先讓我們來看此圖的藝術處理。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論景》中講到,“雪景山石皴法宜簡不宜繁”,此圖皴法正表現出雪景簡皴的特點(以概括的線條勾出輪廓,確定形象的大體位置)。雪景有“大雪、微雪、欲雪、晴雪”之分,此圖表現的是明快爽朗的晴雪境界。皴筆密在凹處,疏于凸面。勾劈見頓挫,落筆見方折,但又不瑣碎。皴紋和骨線框架按脊(山脈)分搭,遠望之整體見山勢,近視之局部見筆趣。圖中石法,是在骨線的基礎上,依山石紋理加皴,第一步是用松秀簡潔的筆道作骨干,采取宋人“勾而復皴”之法,逐步深入。位置緊而筆墨松,用皴筆來表現土、石質感。清笪重光講得好:“勾之行止,即峰巒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紋痕。”(《畫筌》)這種勾皴結合來塑造形象的方法,使物象和筆墨達到有機的統一。此畫法使人聯想到“樹石布塞須疏密相間,虛實相生,乃得畫理”(錢杜)的畫學觀點。再看樹法。和主峰在章法上地位相當的雙松,其形態的處置極合龔賢“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平頭,二根一高一下”的觀點。圖中松樹先用中鋒圓筆勾出形象,樹干之皴亦即畫山之皴,以斫拂筆意為之,而不同于一般的松樹鱗皴。雙松長于崖壁,畫家特別強調其糾纏交錯的樹枝,緊束其干部而放縱其枝條,松針繁密排列,似亂非亂,點葉與勾葉相間,寓工寫于一氣,并隨針叢生發位置高下,自然取姿,極富生活情趣。最后看泉瀑的畫法。瀑布在主峰左側陡落,經葉叢掩映,斷而復出,轉而突現于近處。在石縫逼迫下,數條白練直下,富有變化,也正所謂“直泉莫連”便能簡潔生動。這種以水墨襯示懸泉的畫法,是宋人常用的一種手法。
謝稚柳曾說:“我國的繪畫,從著色發展到純墨色,從塑造藝術形體到展現藝術風格,沒有筆墨是完成不了它的使命的。梁蕭繹首先提出‘筆精墨妙’,特別強調在繪畫上所起的作用。”謝老始終以“筆精墨妙”作為藝術上的審美追求,他說:“筆畫一條線條,對表現對象所起的作用,就有它的藝術的形象性,就有它的氣格與情調,這就是所謂的用筆。筆必須通過墨來表達,筆墨自始至終結合在一起,是相依為命的。筆運用墨來表現筆自己,這就是筆,筆運用墨表現不出筆自己,那只是筆被墨運用來表現墨,這就不是筆,只是一條墨線條,這就是筆墨的關系。”
此圖樹石骨體重在用筆,皴染點簇強調墨法,筆墨分明而不刻露,渾融而不模糊,燥筆見其潤澤,濕處見其爽朗。遠處以骨線框定山石,用筆粗實濃重,勾后再皴,然后筆意放逸轉而大塊墨色。古人以為“濕不可溷濁,燥不可澀滯”,“用墨無他,惟在潔凈,潔凈自能活潑”。謝老嘗言一幅筆墨好的作品看似不難拷貝下來,但一動毛筆就完全兩回事了,關鍵是筆墨氣息、功力修養不同,筆的性格無可裝假,貌合神離,就形同木偶了。所以唐張彥遠在他的《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
此圖作于癸亥1983年先生七十四歲時。此時謝先生的畫風已由中年重在線條細潤規整逐步脫略形跡,發展為線面結合側重于“落墨”的風格,代表著他由早年謹嚴轉向晚年豪放恣肆的一種畫格。落筆之際,未嘗以敷色暈淡細碎為功,用筆也相應漸趨放逸寬厚,墨色則向淋漓澤潤方向發展,用色方面則漸由明凈單純轉向墨彩交融,不論花鳥,山水均表現出這個特點。什么叫“落墨”?謝先生自己講到:“所謂落墨,蓋以墨為格,而副之以雜彩,其跡與色不相映隱。徐熙畫跡久絕于世,予奇其所創,推此畫理,斟酌去就,演為此體,易工整為放浪,而離乎形象之中,且不獨施之于花竹,兼推及山水,思欲騁其奇氣,以激揚江山之佳麗。”這種施以雜彩“以墨為格”的技法,大大拓展了作者先前的氣局,豐富了畫面的意趣。此圖松叢結合了“落墨”之法,賦以石色,別有情趣,豐富了單一針葉排列的表現方法,在整體前景中色墨相融更顯神采,也可體會到謝稚柳所謂“落墨”的畫法特點。(文中引用謝稚柳語均見《鑒馀雜稿》。)
上一篇:《竹石圖、雅趣清品圖、棲霞煙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墨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