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前四直下,后四掉轉》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公至江陵,本欲北歸,此詩見志。前四直下,后四掉轉。前見道遠而孤,后見氣盛宜返。結聯云云,寓不應遠棄萬里意。(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
【詩例】
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解析】
此詩作于大歷三年 (768年),此時杜甫已乘舟出峽,飄泊至江陵一帶。江漢即浮舟羈旅的地點,長江與漢水交匯處,位于江陵東境。是順江繼續南下寄食?還是由漢水返回長安供職?詩人此時猶豫不決。依本愿,他當然想北上,但他曾經投靠的房琯、嚴武等人或謫或歿,朝廷中已無人援引,致使他空懷報國之志,卻無效力之機,本詩抒寫的正是這種情狀。前四句一氣貫注,極力鋪寫自身處境的孤獨凄苦?!敖瓭h思歸客”,點明自己雖遠在江湖,卻始終未忘朝廷,渴盼能重返京師;“乾坤一腐儒”,既寫出窮愁潦倒的境遇,又隱含對自己的期許,表明即使在困窘中,也要以天下為己任。第二聯,繼續申說此意,表現自己遠離政治中心的寂寥和丹心不改的忠忱。后四句立意和感情都為之一變,由自嘆飄零轉為自抒情志,由凄苦幽咽轉為昂揚堅韌?!奥淙铡?、“秋風”均非實景的描繪,而有象征的寓意。“落日”喻寫自己已近生命的晚期,《讀杜心解》引黃生語云:“有病此詩 ‘日’、‘月’ 并見者,不知 ‘落日’ 乃借喻暮齒。”《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評云: “落日二字乃景迫桑榆之意,借對秋風,非實事也?!薄扒镲L”也不只是實景,亦喻指生命之晚境。“心猶壯”、“病欲蘇”同“落日”、“秋風”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末一聯,傾吐自己“老驥伏櫪”的抱負,認為自己雖年齒衰邁,仍能為治理國家作出貢獻。自然,也含有對朝廷不肯重用自己的郁憤。簡要地說,前四句側重寫景,后四句側重抒懷;前四句調子灰涼低沉,后四句調子慷慨沉郁。前后四句,確有分別,認為 “后四掉轉”,審鑒精審。
對此詩的誤解,主要是把“落日”、“秋風”都當成實景來看了,這樣便將中間四句均當作“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景語看待,也就體味不出后四句與前四句的不同了,自然也就品不出后四掉轉的意蘊。
詩中蘊含的感情,往往翻覆多變,詩作的情調會隨之有所變化,這變化最終要落實在結構上,即前后要有所承轉、有所變化。也就是說,詩作內在的變化,總會由外在的形式體現出來。前人對文藝作品的意脈變化早有認識,劉勰《文心雕龍·附會》篇云:“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辈⑻貏e提出:“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 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币庵^文脈要有所變化。所謂“前四直下,后四掉轉”,說的正是上半篇為開、下半篇為合的方式,但不是順合,而是逆合,即下半篇不是上半篇意趣的自然承續,而是轉入另一種意趣的抒寫,本例即由低沉轉為高昂。其第五、六句,則確有“聳然挺拔,別開一境” 的作用,是全篇意趣轉折成功的 “機竅所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由今溯古》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開后合》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