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與貴
【題解】
本則選自《論語·里仁》。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論(lún)”,指按序排列,“論語”即按次序編排的言論。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每篇從文中第一句話里節取兩三字作篇名。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東漢時列為七經之一,宋時將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1);不以其道得之(2),不處也(3)。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4);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君子去仁(6),惡乎成名(7)?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8),造次必于是(9),顛沛必于是(10)。”
【注釋】
(1)欲:想要;希望。(2)不以其道:不用正當的方法和手段。以,用。(3)處(chǔ):享有;據有。(4)惡:厭惡、討厭。(5)去:擺脫。(6)去:離開、拋棄。(7)惡(wū):如何;怎么。(8)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工夫。違:違背。(9)造次:倉促、匆忙。必于是:必須這樣做。(10)顛沛:困頓挫折。
【導讀】
本則有三層意思。首先,孔子并不反對追求富貴,功名地位是人所想要的,而貧賤人人都想遠離和擺脫,但這都不能走歪門邪道。其次,取舍之有道者,必是仁德之人。仁,是安身立命之本。再次,有德之人在任何狀況,時時處處,哪怕是一頓飯的時間,都應該視“仁”為終身的道德操守,成為指導行為的精神主宰。仁,使你在順境時成功;仁,使你在逆境時淡定。
上一篇:作德心逸日休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論語·述而》德之不修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