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一起意境闊遠》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一起意境闊遠,倒攝四州,有神無跡。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賦中之比,不露痕跡,舊說謂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引紀昀語)
【詩例】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解析】
這是一首境界闊大、藝術優美、寄托深遠的杰作。
作者柳宗元于中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進步政治革新集團,因受朝廷反動保守勢力迫害,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名義是個小官,實為罪人),其集團中同時被貶為遠地州司馬的共有八人,歷史上稱為“八司馬”。這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才”(王安石《讀柳宗元傳》),就此沉淪十年之久。元和十年(815年)始被召還京城,然不久詔命下來,柳宗元、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分別被派遣為柳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漳州 (今屬福建)、汀洲 (今福建長汀)、封州(今廣東封開)、連州 (今廣東連縣)刺史。刺史為一州長官,職位高了,可是這些地區在當時來說是更加邊遠、荒僻了。“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各西東。”這是柳宗元與劉禹錫同行到衡陽,依依惜別時的贈詩。在共同理想與遭遇的基礎上,彼此的友誼更深厚了。當年六月柳宗元跋涉了千山萬水來到柳州,他登上城樓,俯覽遠眺,感慨萬千,寫下此詩分寄給二韓和陳、劉四位摯友。
詩的開始便以磅礴的氣勢,展開灝瀚無垠的畫卷,城是高的,城上之樓更高,站得高,望得遠,作者登臨縱目,視野直抵窮邊極遠的原野與浩渺的大海。《山海經》的 《大荒東經》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大荒西經》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謂大荒之野。”福建、廣東一帶都是瀕海的,自然也都在大荒之中。首句的“高樓”與“大荒”,一高一大,一近一遠,對比鮮明,而一個“接”字把兩者連成一片。次句中海闊天空與浩蕩愁思,一實一虛,一屬客觀世界,一是主體意識,而“茫茫”兩字使之渾成一體了。紀昀說:“一起意境闊遠,倒攝四州,有神無跡。通篇情景俱包得起。”確是的評。
三四兩句寫的是近景所見。狂風驟雨的侵襲,強烈地撼動城墻上薜荔和秋池中荷花。紀昀說此處是“賦中之比,不露痕跡,舊說謂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這評語也是很有識見的。“賦”、“比”、“興”為古人總結的三種詩歌表現手法,“賦”有鋪敘、直敘的意思;“比”即“比喻”;“興”意為“起”,指感發、聯想。時論多謂“比興”體現形象思維特征,事實上“賦”也可富于形象。如本詩這里描寫眼見之景,于義屬賦,就形象非常鮮明,而所寫景物又富有象征意義。賦中有比興,層次更深,既不同于平鋪直敘,淺露無遺,也不同于過求比興而忸怩作態,求深反淺。“密雨”、“驚風”,使人聯想到作者當時經受的種種迫害。屈原《離騷》的“集芙蓉以為裳”、“貫薜荔之落蕊”,都是比喻自己品格修養的美好。“斜侵”、“亂飐”,美好事物遭到打擊的嚴酷與非理,作者心靈的顫悸也都躍然紙上了,然而寫來卻那么自然天成。唐末司空圖所謂“語不涉己,若不堪憂”,宋代嚴羽所謂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向往的便是這種境界。
五六兩句,也是“賦”而兼有“比”、“興”的。試看重重綿亙的疊嶂層林,這是西南地區風景的寫實,豈不也象征頑固勢力的層層包圍禁錮么?江流的蜿蜒盤旋,豈不也聯想到作者經歷的人生道路與前途的曲折么?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說自己受刑之后“腸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極;盛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一種豪邁意氣。本詩則更有發展。盡管嶺樹重遮,卻由于登高望遠,仍能逾越障礙,放眼千里,視線并未被遮住,這是從下句遙看九回江流的描寫中得到答案的。盡管河道曲折,江水畢竟奔騰前進,這是從一個“流”字中可見分曉的。因此,兩句反映作者遭遇許多阻礙與挫折,仍然懷著沖破牢籠的不屈不撓意志,精工的對偶中兼具沉郁與豪放之致,意境是深遠的。
詩末兩句,點明作者與分處四州的朋友們的共同處境與心情。他們抱負宏大,卻都處于這樣蠻荒僻遠地區,他們相互關切,肝膽相照,卻又山河阻隔,音書難通。“越”,古族名,也作“粵”,秦漢以前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故有“百越”、“百粵”之稱。《莊子》載宋國商人運禮帽到越地去販賣,“越人斷發文身(按:指身上刺畫著花紋)無所用之”。在這樣條件下,作者自然迫切地向朋友們寄詩相慰,可是何時能夠寄達也難期料了!結尾感情郁勃,與起句相呼應,有力地收束全篇而又有搖曳不盡之意。
總之,這首詩只有短短八句,格律謹嚴而籠罩本篇,情景交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多角度、多層次,賦、比、興多種藝術手法辯證地統一,是值得反復吟誦的。相信每一回吟誦可以得到多一層審美享受。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象外追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心無滯礙境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