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問答敘事》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三吏》夾帶問答敘事。(浦起龍《讀杜心解》)
【詩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解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杜甫因救房琯獲罪,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冬末到洛陽。第二年(759年)三月,唐軍同安史叛軍戰于安陽河北。唐軍潰敗,郭子儀引軍斷橋退保洛陽。杜甫隨潰散的市民離開洛陽,折往華州任所。途中就所見所聞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寫下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吏》通過作者在一個村莊耳聞目睹的縣吏深夜抓丁和老婦哀哀而泣的陳述,揭示了戰亂帶給人民的無盡災難和深刻的社會危機。這首詩以“問答敘事”的寫實手法,達到深刻的社會內容和高度的敘事技巧的完美統一。所謂問答敘事,就是通過典型環境里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進行描寫和敘述,借以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這首詩首尾各四句敘事,中間通過老婦之口對一家人丁男抓盡戰死、老弱且不能相保的慘狀進行敘述,使作品揭露現實更加深刻和真實。而且它使用問答敘事手法非常隱蔽和巧妙,隱去了“吏”的逼問,單寫“老婦”的回答,讓讀者從“婦啼”之景去想象“吏呼”之狀。這樣藏問于答,答中見問,既節省了筆墨,又增加了詩歌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解讀過程中充分展開想象,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作者的命意。陸時雍評此詩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說明問答敘事手法的巧妙運用,使此詩收到了言簡意深的良好藝術效果。
該詩開首四句便交待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語言環境。“暮投石壕村”點明時間、地點及全詩線索,并以作者不投城鎮客棧而投偏僻村莊一舉,暗示出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有吏夜捉人”交待事件,使氣氛驟然緊張。“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兩句把緊張氣氛強化,并引出陳述者。一系列動詞的使用,使開頭“有猛虎攫人之勢”,極好地烘托了氣氛。“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同時又暗示了下面的情節。吏呼之“怒”和婦啼之“苦”形成鮮明對照,意味著老婦所言,全是氣勢洶洶的縣吏喝叫逼問出來的。那么,從老婦的每一聲哭泣、每一句回答,從她依次提到的“三男”、“乳下孫”、“孫母”、“老嫗”等每一個人,我們可以想到縣吏的兇焰和他們一步步的逼問。對話的全過程乃至更多的細節就都歷歷在目地呈在讀者面前了,不須作者多費筆墨,面面俱到地描寫了。最后老婦所說“請從吏夜歸”等語意味著老婦被縣吏連夜帶往河陽去了,老翁終于沒被抓走。“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還是聽覺描寫,卻是無聲勝有聲。人走了,夜深了,一片寂靜,這寂靜卻仿佛是百姓無聲的哭泣,血淚的控訴。這真正是厚積而薄發的點睛之筆,使作者的情感傾向立刻明朗起來,全篇命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最后兩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照應開頭,線索 (作者的所見所聞)重新出現,使全詩獲得一種無可懷疑的真實性。荒涼凄慘的送別場面,再次關照主題,使之獲得更高層次的真實性。
問答敘事是這首詩的主要敘事技巧。全詩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前面四句交待“我”的行蹤及制造語言環境,中間部分作者隱去“我”甚至問話的縣吏,由老婦的回答敘述主要內容。作者這樣完全訴諸聽覺的描寫,不加任何主觀介入,使這一過程能完整地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產生一種親臨其境之感,這就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實境層次的真實感。后四句再寫作者的行蹤,暗中照應前面的內容,使作品又具有了一種實證意義上的真實性。這兩重真實性,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社會批判力量。
中國上古詩歌有“問句體”或曰“問答體”。屈原的《天問》是一首抒情哲理詩,但它的文體極為怪誕,通篇由問句構成。蕭兵先生稱之為“問句體”或曰“問答體”,認為該詩體與少數民族的“盤詩”、“對歌”的風俗有關,也與上古教育方法里的考問制度有關,但它們的共同來源,都是原始初民成丁儀式上的考問制度。《詩經·國風》里就有一些“對歌”形式的詩篇,如《采蘋》和《采蘩》。這兩首詩都是三節,每節由兩個一問一答組成,主要是敘事,有人認為是一問一答的勞作歌。在漢樂府民歌里,問答敘事之法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如《上山采蘼蕪》、《孔雀東南飛》等,主要用于刻畫人物和抒情方面。在唐詩里面以問答敘事甚至藏問于答的例子也不難找,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杜甫這首《石壕吏》向民歌學習,借用問答敘事的形式,使全詩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是問答敘事的經典之作。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閑事中自有情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夾敘夾議》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