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取景設色》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詩起句以蓬萊宮闕起,蓬萊,仙山;終南,仙窟;承露金莖,乃求仙之物。取景設色,都在神仙一邊。(金圣嘆《唱經堂杜詩解》卷三)
【詩例】
秋興八首 (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解析】
“取景設色”原屬于中國古代山水畫技法。取景是畫面宏觀布局中的內容,包括透視角度的選擇,對景物的取舍,景物間點面、虛實的配合及遠近層次安排等。設色,即所謂“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予不同的感情,畫家作畫要用恰當的色彩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因為“詩是無形畫”(郭熙《林泉高致》),“詩中的構思,猶如畫面的布局”(法國藝術家拉賓語),所以金圣嘆就從取景設色角度來分析和概括這首詩的寫景技巧。
詩歌的取景設色與繪畫一樣,都是出于表現某種情思的需要。在這首詩里,詩人杜甫從夔州北望長安,追憶開元天寶年間帝京建筑的輝煌壯麗,其取景設色都突出人間仙境的特點。試想盛唐時的長安,宮闕勝跡多不勝數,作者卻只著眼于蓬萊宮、終南山和金莖承露盤,就因為這三處景物都帶有“仙氣”,這正是作者的“設色”。對以文字為傳播媒介的詩歌來說,所設之色只能是感情色彩。在這首詩里詩人要抒寫的是對昔盛今衰的感慨。“對南山”表現宮闕雄偉,“霄漢間”顯現金莖高聳,再承以 “瑤池”、“紫氣”的想象,更渲染了當年的娛樂升平景象,也為詩的開端設下了“晏安日久”的色調。正是在這金碧輝煌的蓬萊宮,杜甫曾向唐玄宗獻過三大禮賦,并且在青瑣門外列過朝班,這和身老夔州,臥病滄江的現實恰好形成強烈的對照!由此可見,詩中取景設色的目的之一是為詩人的撫今追昔做好鋪墊。
其次,這種取景設色還在于譏諷唐玄宗和漢武帝有同一轍,“留意神仙”。“蓬萊”、“承露”字樣也表現了朝廷晏安日久,惟愿長生。然而“日望王母之降瑤池,豈知皇輿之幸巴蜀;日望紫氣之滿函關,豈知兩京之化灰燼”(金圣嘆《杜詩解》卷三),真是不勝悲者。南宋文天祥評論杜詩說:“蓋以詠歌之辭,寓記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燦然于其中。” (《集杜詩·自序》)詩中取景設色的目的之二是為“明無臧否,暗寓褒貶”的春秋筆法張本。
總之,取景設色作為詩歌描寫景物的一種技法,是通過對描寫對象的篩選來渲染一種氣氛和色調,從而烘托詩人的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這種技法也累見于杜詩的其他篇什,它是杜詩藝術風格的一部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寫風雨之景》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取景自寓》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