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分寫情景》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寫情宜纏綿悱惻,寫景應蘊藉沖和,二者兼而有之,寫來又須分明,方堪推為絕唱。(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解析】
這首七律是詩人于大歷二年(767年)暫棲夔州時所作。楊倫在其所撰《杜詩鏡銓》中贊此詩“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則稱頌此詩“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詩第一也。”二人的評價是確切的。但認真體味,楊倫乃贊其寫景抒情“高渾一氣”是“二者兼而有之,寫來又須分明”,胡應麟則是盛贊此詩意境、布局、煉字和格律的講究,“堪推為絕唱”。詩題“登高”,乃詩人通過登高所見之秋江景物,抒發了自己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懷。全詩沉郁、蒼涼、慷慨、激越。它的構思布局極富特色,以景起,以情收,前半寫景,以景帶情;后半抒情,以情映景。
詩的首聯上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兀起,以所感、所見、所聞示登高,來勢突兀,出人意表。開頭的“風急”二字(連帶后面的“猿嘯哀”)既狀夔州這一特定環境的特有景色;夔州瀕江臨峽,素以猿多、風大著名:又曲示“登高”,因人越在高處,就越會感到風急、風猛。這是寫所感。下接的“天高”二字乃寫所見。秋深日麗,秋高氣爽,人越是在高處,視野就越加遼闊,也就會看到“天”也越加杳冥澄朗,一個“高”字寫出由所見帶來的所感。也正因人在高處,聽到遠處傳來的猿嘯也就更“哀轉久絕”,一個“哀”字摹寫出所聞引起的所感。如果說首句寫的是始登高處的話,下句則為高處立定后俯視之所得了。登高俯瞰,只見江面上洲渚浩澈凈清,岸沙潔白炫目,水鳥低回旋掠。全聯繪狀了天上、江面、遠聲、近景,連出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景物,組成了一幅聲、色、光兼備的精美畫面。此聯上下連出六種景物,兩兩成對,讀來不僅毫無堆砌之感,而且把人們帶入了由此而生的既幽潔又富動感且充滿了秋韻的意境。此聯十四字“盡謝斧鑿”又無一虛設,無一不精,唐和后世的詩人詞客十分贊賞,紛紛起效。
頷聯承首聯續寫所望,從大處落墨。三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寫放眼回顧,目光所及的無邊無涯的落木都在秋風中蕭蕭作響,可謂秋聲緊,秋意濃。這里暗應了“風急”。四句寫腳下浩蕩的江水滾滾而來,江流急,江水淼。此句照應了 “渚”的“清”和 “沙”的“白”。這兩句歷來膾炙人口,被人譽為“古今獨步”、“詩中化境”。這既因其基于詩人化主觀感受而出的夸張描繪,縱橫交織地突現了景物的“悲壯中更其闊大”(黃叔燦《唐詩箋注》);更由于詩人在寫景的同時,注入了自己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情懷。透過這一沉郁悲涼的對句,足窺作者出神入化的筆力。詩的前四句寫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上有下,有遠有近,寫盡了一派蕭索蒼涼的秋景,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下面四句所寫的感情活動。頸尾二聯就以悲秋為主線,詠嘆了激起悲秋的種種因由。
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細分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為 “十四字之間含八意”。其實羅所指出的 “八意” 皆為言“悲”。一“萬里”,悲離鄉遠; 二“悲秋”,悲時慘凄; 三“作客”,悲羈旅; 四 “常作客”,悲長久漂泊異鄉; 五“百年”,悲年老遲暮; 六 “多病”,悲體衰多病;七“臺”,悲高遠寂寞;八“獨登臺”,悲孤獨無親朋。如此秋日,如此凄境,何以堪?焉得不悲?兩句包容極大,又用“萬里”、“百年”接應上聯的“無邊”、“不盡”,寫得情景十分融洽,詩意蘊藉悱惻纏綿,使人感受到詩人沉重的感情脈動。
尾聯二句,則是在五、六句基礎上再作深一層的抒懷,發抒深深的感慨。七句承五句,由于“常作客”,自生計日蹙,“艱難”備嘗。也正是由于這個迫于國事日艱,戰亂未已,多年處在顛沛流離中的“常作客”,白白地消耗了人生時光,已“繁霜鬢”,“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夙愿恐再難展了,當然令人“苦恨”不已。八句承六句,正是因為“多病”,則不僅“潦倒”之態日增,而且連聊以排憂的“濁酒杯”也不能再舉,只好“新停”了。酒停了,就更無以排遣愁懷,心境的悲涼也只會有增無減了。
全詩前出涼秋景,后應感懷情,皆緊緊圍繞“悲秋”中心。景因情出,情由景生,又相生、相比、相映。一邊是自然界的滿目秋色,滿耳秋聲;一邊是詩人胸中的無限感喟,無盡愁懷。情與景息息相連,毫發相協,確實是“二者兼而有之,寫來又須分明”。詩的結構和手法也是搖曳生姿,不同凡響。首聯一句數景,二聯一句一景;頸聯每句詠了幾件事,尾聯則又是一句以一意為主,真乃錯落有致。屬對精工,處處對仗(上半對下半、句對句、詞對詞)。而且妙在看去“未嘗有對”,卻自然而然,不對而對,幾乎難見“對”跡,且神韻妙趣皆隱寓其中。詩又“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都不敢道,決不能道者”(胡應麟《詩藪》),推為“絕唱”,推為“古今七律第一”,不為過譽。
由此觀之,“分寫情景”法是詩人抒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法,其要領有二:一是景、情分明;二是“二者兼而有之”。欲景情分明,易做到;使“二者兼而有之”——景由情出,情因景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卻匪夷所思。這是詩人竭力追求的審美境界。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彼我互挽》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情景莫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