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王嬙
亦題《畫工棄市》、《王嬙不賂畫工》、《毛延壽》。東晉志人小說。葛洪撰。原載《西京雜記》卷二。《太平廣記》卷二一○亦載。吳曾祺《舊小說》、李格非等《文言小說》、劉文忠等《文言小說名篇選注》、王金盛《歷代微型小說選》皆錄入。王嬙(qiáng),字昭君,又稱明妃(因晉代避司馬昭諱),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省)人,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年)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據《漢書·元帝紀》載,王昭君系自愿出塞嫁單于。她為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本篇敘寫王嬙畫像被丑化而遠嫁匈奴,畫工毛延壽等因此被漢元帝所殺的故事:漢元帝后宮妃嬪很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畫出妃嬪的肖像,按照畫像召幸她們。諸宮人皆賂畫工,多的給錢十萬,獨王嬙不肯如此,遂不能被召見。匈奴使者入朝,求美人作為單于之妻。于是元帝決定把畫像中貌不甚美的王昭君送給匈奴。出發前元帝召見她,才發現其容貌為后宮第一,并善應對,舉止閑雅。元帝雖悔之,但重信于外族,就不再換人。昭君去后,元帝下令查處此事,將畫師們皆綁赴鬧市處死,暴死街頭。作品的主旨在于鞭撻畫工的丑行和暴露宮廷的黑暗。小說著力刻畫了三個人物:一是漢元帝。他荒淫而不昏庸,后宮妃嬪多得令其眼花繚亂,只好“案圖召幸”。如此“選美”的典型情節,把他淫靡的性格特征活脫而出。后來,他召見昭君,才知她為絕代佳人;但也寧失愛而不失信。“畫工皆棄市”,既見出他失愛之痛,又刻畫出他的兇殘。二是畫工。這種人在宮廷中憑借黑暗政治,可以左右皇帝的好惡。他們在為后宮美人畫像時,勒索錢財,“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對不肯行賄者,則予報復,王嬙就遭到報復,其畫像則被恣意丑化。三是王昭君。雖然小說著墨不多,但其形象光彩照人。她聰明美麗,舉止嫻雅,且為人耿直。作者用眾宮女“各賂畫工”以求“召幸”,來與王嬙執意不肯相反襯,突出了她傲然不媚的高潔品性。作品寫她臨去匈奴前,被元帝召見,“貌為后宮第一”,但“名籍已定”,“不復更人”。有一種悲劇美的氛圍,彌漫在作品之中。王昭君的遭遇引起后代不少詩人長噓短嘆,感慨不已,如李白即謂“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嬙》對后世戲曲、繪畫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敦煌變文有《王昭君變文》,元雜劇有關漢卿的《漢元帝哭昭君》、張時起的《昭君出塞》、吳昌齡的《夜月走昭君》和馬致遠的《漢宮秋》,明傳奇有《和戎記》、《青冢記》、《琵琶語》,今有曹禺先生的新編歷史劇《王昭君》等,都是寫的這一題材。王昭君故事開創了漢族與少數民族和親之類題材的小說及戲曲的先例,在中國文學史上占重要地位。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敬叔·牛渚燃犀》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裴啟·王子猷雪夜訪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