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作者究竟是誰?
《淮南子》的作者,歷來被認為是淮南王劉安,《要略》是全書的序言,說“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論”,“劉氏之書”即劉安的著作,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來劉安還獻書給漢武帝,當時的人并未提出任何的質疑。因此,《淮南子》的作者本來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但隨著近代以來著作權意識的增強,認為真正執筆的才是作者,人們開始嘗試探討,認為《淮南子》是劉安的門客集體編撰的看法占據了上風。那么這些門客有哪些人呢?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用《淮南要略》說:“養士數千,高才者八人: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晉昌,號曰八公。”東漢的高誘明確指出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這八個人中,史書有記載的是左吳、毛被和雷被三人,但都沒有提到編寫《淮南子》的事情,因此《淮南子》的具體撰寫和任務分工,也就難以弄清楚了。現在習慣上認為《淮南子》的作者是劉安及其賓客。現代的觀念注重實際的著作權人,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將《淮南子》的作者說成是劉安,這是古代著書的通例。秦漢時門客是主人的依附,主人得志時就為之效力,失意時則作鳥獸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武安侯田蚡受到寵幸,“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因此座主和門客是互相利用的關系。主人提供食祿,門客貢獻文字,只是一場溫情脈脈的交易。劉安是諸侯王,他利用淮南王的尊崇地位和豐富的物質財富,接納賓客、蓄養士人,這是戰國末期直到西漢初年的通行做法。
戰國時期,士人作為獨立的社會階層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這主要得益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學在私門。在孔子之前,一切學問都在王官,孔子開創了私人授學的先例,建立了民間學問傳授的傳統。二是士的地位提升。隨著學問的下移,普通人也能通過讀書成為“知識分子”,他們中的聰慧者,能夠憑借才華為諸侯國任用,張儀做了秦朝宰相,蘇秦佩六國相印,他們能左右諸侯國的命運,“所在國重,所在國除”,士人地位的提升和價值的日益重要,使他們發出了“士貴耳,王者不貴”的口號。三是兼并戰爭中各國競相籠絡人才。戰國末期,涌現出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他們是諸侯國王室貴族,對當時的政局影響甚大。
秦國雖然沒有權力獨大、影響政局的公子,卻有宰相呂不韋。呂不韋是戰國后期的大商賈,在趙國邯鄲遇到落魄的秦公子子楚,認為“奇貨可居”,因此深相結交,并為之出謀劃策,又將自己的美人獻給子楚,據說當時美人已有身孕,因此傳說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呂不韋通過討好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使子楚取得了嗣君的位置。子楚當權后是為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三年后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尊呂不韋為“仲父”。這一次的政治投機,使他成為天下商人身份轉型最成功的案例。
漢“講經圖”畫像磚
(高文:《四川漢代畫像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呂不韋仿照“戰國四公子”,結交賓客,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并讓門人編撰了一部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的著作,包括了古往今來天地萬物的道理,故稱《呂氏春秋》,是當時天下即將大一統的寫照。呂不韋很重視這本書,具有非凡的自信,將之刊布咸陽城門,上面懸掛一千金的賞金,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即賞以千金,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實際上,這是一次成功的營銷,迅速地擴大了該書的影響力。
西安東郊韓森冢(傳秦莊襄王陵)舊影
([法]謝閣蘭攝于1914年)
呂不韋招攬門客著書而成《呂氏春秋》,首開風氣,后來劉安組織門客編《淮南子》,即是仿照呂不韋的故事,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也都屬于這種性質。
上一篇:《淮南子·“八公”與劉安的仙界遭遇》精解
下一篇:《淮南子·嚴謹縝密的謀篇布局》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