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有案無斷》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此詩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前半首俱寫盛時,而甚含渾,少陵追敘與之“尋常見”、“幾度聞”,冠以“歧王宅里”、“崔九堂前”,則言外自系盛時。后半寫到衰日,亦在無言之際。只寫江南風(fēng)景之地,而與相逢于落花時節(jié),則李之流落江南,自在言外。純是含意未伸,有案無斷,少陵七絕,此為壓卷,信然。(朱寶瑩《詩式》卷三)
【詩例】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解析】
“有案無斷”,是講只列“案據(jù)”,即只列事實依據(jù)而不做主觀判斷結(jié)論;用于詩文創(chuàng)作,就是只寫事實依據(jù),以事實揭示人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特征,以事實隱藏作者的褒貶、愛憎的主觀評價,不做直接的判斷,使詩文意蘊表達(dá)得深婉,含蓄。這是樂府詩“緣事而發(fā)”人之哀樂、褒貶情致的一種傳統(tǒng)寫法,如杜甫《石壕吏》、白居易《賣炭翁》即屬此類。《江南逢李龜年》則是七絕成功運用“有案無斷”技法的一個范例。
李龜年是唐代開元年間的著名歌唱家,據(jù)《明皇雜錄》記載:“唐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顧遇,于東都(洛陽)大起第宅。”可見其深得皇親貴族的隆遇,聲譽滿京華。當(dāng)時的杜甫則因才華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殿中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出入王公府第,多次聆聽到李龜年的演唱。在杜甫的印象中,李龜年“妙絕一世”的歌唱,與大唐鼎盛時的河清海晏,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浪漫豪放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首二句重現(xiàn)因江南逢李龜年而喚起的情緒記憶,其中寄寓著詩人對盛世美好印象的追思和留戀。看似脫口而出,直陳其事,然而自然平淡中包含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
前塵如煙,往事如夢。這次與李龜年重逢,地點是在江南長沙,時間是大歷五年 (770年)暮春,距安史之亂已有15個年頭。這時,唐王朝已從盛世的頂峰跌落下來,杜甫歷經(jīng)戰(zhàn)亂流離,已是百病纏身的衰暮老人,而昔日絕代歌人李龜年則“流落江南,良辰勝賞,為人歌數(shù)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淚罷席”(《明皇雜錄》),真可謂長歌當(dāng)哭,晚境凄涼。詩的后半首寫眼前相逢的情景:“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風(fēng)光秀麗,本是天造地設(shè)的良辰美景,一代藝壇精英意外相逢,又是難得的賞心樂事。然而,兩位飽經(jīng)離亂的皓首老人握手重逢,面對的卻是滿目凋零的“落花時節(jié)”,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時代社會、人生歲月猶如自然風(fēng)景,到了凋謝衰殘、好景難再的時節(jié),讓人興起“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嘆。詩人巧妙地以“江南好風(fēng)景”反襯如過眼煙云的開元盛世,其中正隱含著時代滄桑的無限感慨。東晉王導(dǎo)、周顗等“過江諸人”被迫流落江南,曾一發(fā)“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感嘆,杜甫的詠嘆與此不無相似處,只是詩人采用案事“藏詠”的手法,令人更有品挹不盡的韻味。全詩以 “又逢君”三字戛然作收,對此俞陛云《詩境淺說》云:“千言萬語無從說起,皆于 ‘又逢君’三字之中,蘊無窮酸淚。”三字初讀似欣慰語,但細(xì)細(xì)品味,它不僅寫出相隔四十年的再度重逢,更蘊含著四十年的人世滄桑。朱寶瑩《詩式》說它有“含意未伸,有案無斷”之妙,正在于無言之中深藏著家國興衰之感,身世淪落之悲,余味曲包,讀來更動人心弦。
詩歌是最富于包容性、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shù)。在特定的情境中含蘊深遠(yuǎn)的情思,在有限的語言外傳達(dá)豐富的內(nèi)容,這是中國古典詩歌最擅勝場的。詩人往往著力創(chuàng)造一個有文采、有聲色、有包蘊的形象,激發(fā)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就拿杜甫此詩來說,全詩只寫今昔相逢之事實、情景,無一字詠嘆時世與身世,但讀者卻從事實、情景的描述,揣摩出它所隱藏的社會亂離之感和詩人的心靈創(chuàng)痛。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隱之為體,義主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所謂“秘響”、“伏采”,就是作品中的未伸之意,未斷之案。又如劉禹錫《聽舊宮人穆氏唱歌》:“曾隨織女渡天門,記得云間第一歌。休唱貞元供奉曲,當(dāng)時朝士已無多。”上半首寫昔日穆氏歌聲的美妙動人,下半首寫今日重聽穆氏演唱,歌曲美妙依舊,但故交零落,自己衰老,人事全非。一種世運治亂、今昔盛衰的滄桑之感隱含所敘情景之后,讓人思而得之,運意與著筆極含蓄沉郁,與杜甫此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知幾在《史通·敘事》中指出:“言近而旨遠(yuǎn),辭淺而義深,雖發(fā)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隅于字外。”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是這樣,一首令人吟哦不已、品味再三的好詩更是如此。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不說而說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隱而不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