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冷燕
清順治刊本《平山冷燕》序書影
清順治刊本《平山冷燕》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又名《四才子平山冷燕》、《第四才子書》。二十回。不題撰人。后來刊本亦題“荻岸散人編次”,或謂為天花藏主人作。成書于清順治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順治刊本,藏大連圖書館;清靜寂山房刊本,藏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清合刻《平山冷燕、玉嬌梨》叢書本衙藏板本,藏國家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院;清大文堂藏板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清雍正八年(1730)退思堂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聚錦堂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青云樓刊本。1982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說選刊”、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社會人情小說》叢書”排印清順治刊本,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順治刊本,1993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才子佳人小說選刊”排印青云樓刊本,1993年華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說大觀》排印本。
明朝隆盛之時,天子有道,四海升平。朝廷賜宴百官,天子見一雙白燕盤旋飛舞,圣情大悅,命群臣賦詩。群臣默默無人奉詔,禮部尚書大學士山顯仁將女兒山黛的《白燕詩》呈上御覽。天子看畢,龍顏大悅,召山黛入朝。山黛年方十歲,生得美如珠玉,秀若芝蘭,潔如冰雪,淡若煙云,儼然是個小才女。山黛見了天子,從容應對,天子賜玉尺一條,以量天下之才;金如意一執,以扦御強暴;并御書“弘文才女”四字賜之。
山顯仁建一座樓,取名“玉尺樓”,將天子恩賜之物懸供于上。山黛每日登樓拈弄筆墨,以為娛樂。一日,江西故相公子晏文物考選了松江知府,來求山黛題扇,因下人耽擱,晏文物大發雷霆。山黛見晏文物獨眼跛足,乃題詩一首譏誚他。晏文物惱羞成怒,唆使至親工科給事中竇國一上本參山黛浪得虛名。天子乃召翰林院諸臣、晏文物門客宋信與山黛于玉尺樓上考較詩文。天子親自出題,山黛才思敏捷,一蹴而就,技壓全場。眾人心服口服,甘心認輸。竇國一與宋信以為天子事先泄題,各出一絕對再考,不想山黛又輕松應對。天子又喜又怒,喜山黛真有其才,怒竇國一竟以為自己徇私,下旨將竇國一著吏部議處,宋信遞解回鄉。宋信到山府負荊請罪,主動答應為山黛物色個通翰墨的侍女。
宋信聞竇國一降為揚州知府,前去拜謁,竇國一十分優待,一時紛紛傳言宋信是個大才子。揚州有個村莊大戶人家,姓冷名新,女兒冷絳雪,年方十二,生得如花似玉,賦情敏慧,聞宋信大名,便激他前來論詩。不料宋信徒有虛名,冷絳雪乃作詩譏諷。宋信羞愧難當,含怒沒趣回去,將受辱之事向竇國一哭訴,慫恿竇國一將冷絳雪送入山府。冷絳雪聞山黛才名,欣然而往。竇國一派人護送冷絳雪乘船進京,途經山東汶上縣閔子祠,冷絳雪入祠瞻仰大賢,遇一少年,兩人各題詩一首。少年名平如衡,年才十六,面如美玉,聰明天縱,洛陽人氏,前往松江尋親,路過此地。兩人見對方筆墨縱橫,視為知己,雖未及交談,已各懷愛慕之情。
不一日,到了京師,冷絳雪與山黛相見。適天子要山黛賦詩,冷絳雪捉刀題詩四首,山黛亦賦詩一首。天子閱冷絳雪詩,大喜,賜冷絳雪為女中書。二女見對方均才思敏捷,大有文情,互相折服。
時南直缺提學御史,天子欽點河南道御史王袞為正推,搜求異才。王袞按臨松江府,發牌開考,將燕白頷定為案首,將張寅定為第二名。這燕白頷乃是已故都御史之子,年十六歲,是個天姿高曠的奇才;而張寅卻是個肥頭胖耳、不學無術的蠢才,因其父為當朝吏部尚書,故王袞不得已填為第二。燕白頷聞得平如衡是個才子,激其前來相會,二生一見如故,互相佩服。宋信在揚州出丑,立身不牢,到松江找晏文物,自稱詩翁,到處結交。張寅因平如衡、燕白頷二生輕視自己,欲借重宋信彈壓之,請宋信與平如衡、燕白頷前來吃酒論詩。席間,宋信剽竊山黛詩,平如衡、燕白頷見后大為嘆服。晏文物因平如衡有才,故召見平如衡欲舉薦他,告知宋信詩系剽竊山黛。平如衡大為驚異,歸后與燕白頷又請宋信與張寅前來吃酒,套出實情。燕白頷、平如衡二生聞山黛之名,欣慕之極,終日思想,不待征詔,就改易姓名,扮做兩個寒士,潛走入京尋訪山黛去了。張寅聽了宋信之言,亦欲求娶山黛,托宋信設法。宋信教以將燕白頷、平如衡二生之詩據為己有,刻一部詩稿,攜帶入京求見山黛。路過揚州,張寅得知府竇國一之力,請冷新寫書一封,托冷絳雪玉成張寅求親之事。
時山顯仁因病告歸,天子不許,允其在皇莊靜養。張寅至京師,將冷新家書及自己刻的詩稿轉遞與冷絳雪。冷絳雪與山黛閱詩稿后大加稱贊,唯冷絳雪見其中一首乃當初在閔子祠平如衡的題詩,心中起疑。張寅央人向山顯仁提親,山黛必欲親試其才,張寅再三回避,不敢前去。一日,天子召見山顯仁,言及王袞舉薦燕白頷、平如衡二才子。山顯仁回家告知山黛,山黛與冷絳雪方知張寅詩稿系剽竊他人。
燕白頷、平如衡二生到了京師,訪問山黛下落不得。一日,燕白頷出城尋訪,見一花園氣象闊大,遂入內閑玩。適山黛亦在花園中先春閣上看梅,兩人照個正面,佇目而視,彼此有情。因有仆婦走來,燕白頷急急走出園外,在園門外粉壁上題詩一首而去。山黛見燕白頷去后,亦出來閑走,見燕白頷詩十分愛慕,遂涂去燕白頷詩亦和一首。燕白頷回去后終日思念,次日復往,不想人去樓空,惟見山黛之和詩。燕白頷閱詩,知閣上美人才貌雙全,更加愛慕,到處打聽其姓名住處。山黛歸家后對閣下少年也十分思慕,心下懨懨不樂,生起病來。
燕白頷于一酒館中探聽到山黛的下落,與平如衡扮做寒士一起前去,欲與山黛比試高低。路經接引庵,聞山黛病,遂以趙縱、錢橫之名各題詩一首而別。適山顯仁入庵,見詩,回家談起此事,山黛、冷絳雪見二生詩狂妄,欲給其一個下馬威。過了三五日,燕白頷、平如衡二生再往山黛處。山顯仁讓燕白頷、平如衡二生分于東西兩花園待考。冷絳雪、山黛二女扮作青衣侍兒分別與燕白頷、平如衡相考,言必須勝自己,方可與小姐比試。燕白頷、平如衡連作三詩,均被冷絳雪、山黛從容應對,二生見自己竟奈何不了一個青衣,掃興而出,謊報一假住處,不辭而別。
清順治刊本《平山冷燕》插圖書影
冷絳雪、山黛二女考完后,互相品評二生之詩,十分欽佩,知二生乃真正才子。山顯仁乃派人去尋二生,遍尋不獲,卻尋至宋信住處。張寅見事急,不得已只得親赴山黛處,山黛召張寅至玉尺樓相試。山黛題詩一首要張寅和韻,張寅暗令小童轉出去求宋信代和,童子去園中遇冷絳雪,冷絳雪代和二首詩嘲笑張寅,張寅拿到和詩,竟抄上呈給山黛。山黛與冷絳雪在樓上竊笑,張寅以為山黛喜,撞上樓去,欲施調戲。山黛大怒,令人拿下張寅,用墨將張寅臉涂得花花綠綠以示懲戒,張寅抱頭鼠竄而逃。張寅向宋信哭訴,宋信教其上疏參山黛借量才之名,勾引少年子弟。適燕白頷、平如衡二生聽見,因事涉己身,怕惹事端,連忙出京回南。
二生行至山東,遇提學王袞,道明愿從制科出身,王袞亦不勉強。二生回至松江,正值科考,燕白頷又考了個一等,平如衡也納了南監,遂同往南京鄉試。及至放榜,燕白頷又中解元,平如衡也中了第六名亞魁。燕白頷、平如衡二生言往西湖養病,今科不考,卻悄悄北上,欲掄元奪魁,揚眉吐氣。行至揚州,二生訪得冷絳雪的下落,乃去拜謁竇國一,托竇國一玉成平如衡與冷絳雪婚事。竇國一親自向冷新說合,冷新見平如衡有才有貌,一口應允。
張寅自受辱后,慫恿其父上疏參奏,山黛亦上一疏奏明前事,天子著人拿住趙縱、錢橫二生再審。山黛因此悶悶不樂,想起閣下少年,遂將少年題詩寫于金扇上,托老家人蔡老官尋訪。燕白頷、平如衡進京后,尋個幽僻處住下,每日閉門讀書,不見一人,燕白頷亦將閣上美人和詩題于扇上終日吟誦。一日,燕白頷、平如衡去禮部報名后上街閑走,偶見蔡老官手中金扇題著己詩,十分驚異,燕白頷將自己扇子交付蔡老官,約定考后再會。到了場期,二生入場。考后,燕白頷欲去訪蔡老官。適遇接引庵僧普惠,被其認出,遂與平如衡一同被抓,以其即趙縱、錢橫二生。天子親審其事,張寅又指證二生即燕白頷、平如衡,燕白頷、平如衡將前事辨明。
適天門放榜,平如衡中會元,燕白頷中了第二名會魁,龍顏大悅。及至殿試,燕白頷又中狀元,平如衡也中了探花。天子欲將燕白頷、平如衡二生分別配山黛、冷絳雪二女,令王袞與山顯仁提親。平如衡聞訊,苦辭,適竇國一與冷新入京,方知兩婚乃一婚,欣然同意,惟燕白頷與山黛心下微有不快。及至成婚,洞房花燭之夜,平如衡、冷絳雪俱知為前閔子祠相遇之人,燕白頷與山黛亦知即為閣下相見之人也,夫妻恩愛。后天子賜宴,命四人以各人姓氏為韻各作一首《白燕詩》,京中盛傳平山冷燕四才子。
上一篇:《小豆棚》介紹|賞析
下一篇:《平閩全傳》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