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四句皆對》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四句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
【詩例】
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析】
一首絕句,“四句皆對”,有些像律詩中間的兩聯,寫得不好,很容易帶來單調板滯的毛病。這首詩卻寫得形象豐美,神韻飛動,氣勢不凡,難怪成為萬口流傳的千古絕唱。探尋它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審美效應,就在于詩人雖然寫成了四句皆對,卻又絲毫不給人以對仗的感覺(“不嫌其排”)。沈德潛所謂“骨高”,就是說寫的開闊宏大,命意高遠。詩人嘯傲登臨,高視闊步,景與情會,才一氣呵成了這首對似不對的杰作。
三層高閣的鸛鵲樓坐落在山西永濟縣的城樓上,下臨由北直瀉的黃河,地勢高峻。詩人進入樓內,已是傍晚時分,舉目遠眺,淡淡的夕陽正挨著黃河西岸的峰巒緩緩下沉,給天空抹上幾片晚霞;俯視城下,黃河正在腳底呼嘯奔騰,想象它曲折遠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壯觀。這一聯,一靜一動,由實而虛,包涵了一個無比寬廣的空間,展露出詩人坦蕩的胸襟。但詩人游興正濃,意猶未盡,他并不以此為滿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遠,于是便有了結尾的第二聯。他興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層,是為了窮盡千里之目。他要追上時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邊的美好風光,看到黃河入海處轟隆澎湃的萬千氣象。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尋出這茫茫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奧秘,這就把登臨寫景的詩提到哲理的高度,激發讀者樂觀向上的無窮情思,而詩人意氣風發、瀟灑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們眼前了。這第二聯純屬虛寫,而虛中含實,妙在用“欲窮”、“更上”前后呼應斡旋,使全詩顯得意緒完整,酣暢流動。這種上下兩句句意貫串的流水對,對疏通詩的意脈,化板滯為靈活方面是很有幫助的,用來收束全詩,為詩家所常用。
中唐暢當也寫了一首四句皆對的絕句《登鸛鵲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模物寫景不能說不逼真,但這原應是律詩中的兩聯,獨立成絕句,語勢顯得局促,似乎收束不住全詩,讀來似斷繒裂帛,缺少一種神韻,與王作相比,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四句四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八句排對》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