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中聯折句》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上二,日暮之事。三四,思故鄉也。五六,日暮之景。末二,感衰年也。本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卻用顛倒出之,覺聲諧而句警。(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十)
【詩例】
日暮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解析】
“折句”,就是打破句子的邏輯關系和語法順序,使詩句在語序上有一種開合變化的錯綜之美。在古代詩歌發展史上,詩人們愈來愈重視這種句法的藝術。尤其在律詩中,由于要求字面的對仗和聲律的和諧,因而在整體形式上顯得嚴謹有序,法度森嚴。但過于工整則流于平庸板滯,失去自然天趣,因此詩人們有意以折句的方法,使格律詩在整齊中有變化,在規矩中求自由。
杜甫的《日暮》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基本上是順下句法。如果頸聯句法無變化,則失之于板滯。因此,詩人將“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寫作“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折句的審美意義在于:其一,使聲律相協,合乎五律規范;其二,頸聯的錯綜變化句法與其他三聯的順下句法構成整齊中有變化的特點,無平板之弊而有靈動之妙; 其三,“石泉流暗壁”將 “石”、“泉”兩意象置于句首,“草露滴秋根”將“草”、“露”兩意象置于句首,四意象放在顯要位置,先入為主,給人以鮮明印象。而“暗壁”既照應首句“牛羊下來久”,說明時入暗夜,也與尾聯的“燈明”相呼應,同時,杜甫此時寓居夔州,國家殘破,命運多蹇,心緒黯然,故情感與“暗壁”同構對應,說成“石壁”決無此效果。“秋根”亦勝于“草根”,即更突出草木已近衰枯,與詩人的老邁同構對應。所以仇兆鰲才說這兩句“聲諧而句警”。這類折句不是詩人玩弄技巧,也不是牽就聲律。有人批評杜詩這類句子為“不成句”,《而庵詩話》駁曰: “其不成句處,正是其得意處也”。這是極有眼光的。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說,杜詩對于詩句的因果與文法之顛倒與破壞,是“含有反省與自覺意味的革新”。如《秋興》中“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兩句,如果按邏輯句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那么就成為平鋪直敘、極淺薄現實的一件情事,葉先生說杜甫之意不在寫實,而寫回憶中的渼陂風物之美,“香稻”、“碧梧”兩意象狀往年長安豐美安適之景,含作者一片懷鄉憶戀之情,而“啄余鸚鵡粒”、“棲老鳳凰枝”則是進一步渲染“香稻”之豐,“碧梧”之美,因而這種折句“是一種極為高妙的表現手法”。參看杜詩,晚年之作折句尤多,這正是杜甫創作藝術走向更高一層境界的表現,這對于現代詩歌創作亦有借鑒意義。詩不同于散文,它是對邏輯思維的背叛。魏慶之《詩人玉屑》談句法,認為“事不錯綜,則不成文章”。杜甫晚年詩作的句法,極富開闔變化,僅舉一個方面的例子,范晞文《對床夜語》云: “老杜多欲以顏色字置第一字,卻引實字來。如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是也。不如此,則語既弱而氣亦餒。他如 ‘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藶長’,‘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若‘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益壯而險矣。”
詩句的錯綜之法古已有之,《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本應在篇首,卻置于末句之間。漢魏六朝的篇什,也有不少錯綜之句。但直到唐代才更為自覺,尤以杜甫最為著力。宋人學杜,也多從句法上下功夫。《詩人玉屑》舉折句例:“六一居士詩云: ‘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俗謂之折句。盧贊元雪詩云: ‘想行客過梅橋滑,免老農憂麥垅干’。效此格也。余亦嘗云: ‘鸚鵡杯且酌清濁,麒麟閣懶畫丹青’。”黃庭堅尤重鍛煉句法、字法,“不知臨水語,能得幾回來”(《竹下把酒》),不止本句倒裝,而且跨句倒裝。元好問《鷓鴣天》:“新生黃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卻被他”,也是新奇雋永,別開生面的折句,為后人稱道。所以,句法之學,讀詩與作詩者不可小視。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對聯轉換回斡》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中聯豪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