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章學誠撰。共333卷。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乾隆進士,先后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曾入湖廣總督畢沅幕,編修《續資治通鑒》、《湖北通志》、《史籍考》,著作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遺著匯編為《章氏遺書》。該書為通考歷代史籍的目錄工具書。體例仿照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和朱彝尊《經義考》、分為制度、紀傳、編年、史學、稗史、星歷、譜諜、地理、故事、目錄、傳記、小說等,共12部57目。對每一史籍均作有解題及序錄。解題“首注書名,書名下注其人名;次行列其著錄卷數;三行判其存佚及闕與未見”,稱為“四注”。序錄“采群書敘錄,間為案語,以折其衷?!弊髡咴凇墩撔奘芳家浴肺闹姓f明該書的旨趣和體例,曾提出要分論15事:“一曰古逸宜存,二曰家法宜辨,三曰剪裁宜法,四曰逸篇宜采,五曰嫌名宜辨,六曰經部宜通,七曰子部宜擇,八曰集部宜裁,九曰方志宜選,十曰譜牒宜略,十一曰考異宜精,十二曰官制宜詳,十三曰制書宜尊,十四曰禁例宜明,十五曰采擇宜詳”。并說明該書所纂要采用長編的方法?!艾F有之書,抄錄敘目凡例,亡逸之書,搜剔群書記載,以及聞見所及。理宜先作長編,序跋評論之類,抄錄不厭其詳。長編既定,及至纂輯之時,刪繁就簡,加以考訂。”足見該書規模之浩大?!妒芳肌肥菍Α镀呗浴贰ⅰ段墨I通考·經籍考》等以往目錄學的發展,如該書創造了目錄上暗分小目的方法,并擴大史學范圍,提出“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均為以往學者所不及。該書為章學誠在畢沅幕府時為畢沅代作。乾隆五十三年(1788)于開封草創,其后一度停頓。五十五年又在武昌續修,至五十九年完成十之八九。至謝啟昆完成《小學考》之后,又于嘉慶三年(1798)轉于謝啟昆幕中續修,翌年底草成500余卷,后刪訂為333卷(《章氏遺書》所載目錄作323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涇縣潘錫恩以原稿采擇不精,對原稿進行刪繁補漏,寫成清本300卷,不幸因失火焚毀,未有刊本,原稿亦下落不明,現僅書目尚存。
上一篇:《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葉甫蓋尼·奧涅金》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