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1],欲事之。》鑒賞
文侯問李克曰[2]:“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3],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于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4]。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5],行不騎乘[6],親裹贏糧[7],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8],起為吮之[9]。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10],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11],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12],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13]。武侯浮西河而下[14],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15],右彭蠡[16],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17],右泰、華[18],伊闕在其南[19],羊腸在其北[20],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21],右太行,常山在其北[22],大河經其南[23],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即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24]?”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25],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26],韓、趙賓從[27],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28],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29]?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30],尚魏公主[31],而害吳起[32]。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33]。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34],又與強秦壤界[35],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36],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37]。’君因召吳起而與歸[38],即令公主怒而輕君[39]。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40]。”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41]。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段意】 寫吳起事魏時的遭遇。吳起事魏文侯時愛兵如子,廉潔公平,善于用兵,尚能受到重用。事魏武侯時,勸諫武侯為政應修德,明事理不同田文爭位,然而卻由于公叔的妒忌而被迫離魏。
注釋
[1]魏文侯:魏開國之君魏斯。[2]李克:一作李悝,魏人,為魏文侯相,采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變革措施使魏國強盛,甚有賢名。[3]貪:指貪慕功名,非指貪圖錢財。[4]擊秦,拔五城:據《史記·六國表》,魏文侯十六年、十七年兩次伐秦,“擊秦,拔五城”事當與此有關。[5]不設席:不鋪設墊褥。[6]騎乘:騎馬乘車。[7]親裹贏糧:親自捆扎負帶糧食。贏:擔負。[8]疽:癰瘡。[9]吮之:用嘴吸癰瘡內的膿。[10]不旋踵:不到旋轉腳跟一周的時間,形容時間之快。[11]廉平:廉潔公平。[12]西河:指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之魏地。[13]武侯:名擊,魏惠王之父。[14]西河:古稱今山西、陜西兩省交界南北流向的那段黃河為西河,前吳起“為西河守”之“西河”則指地區。[15]三苗氏:即有苗氏,舜時聚居南方的部落。[16]彭蠡:即今江西北部之鄱陽湖。[17]河、濟:黃河、濟水。[18]泰、華:泰山、華山。[19]伊闕:山名,又名龍門山,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南。[20]羊腸:即羊腸坂,在今河南沁縣北,長四十里,路極狹窄難行。[21]孟門:所指不詳。一說指今山西吉縣之孟門山,一說指今河南輝縣之孟門古隘道,似均不妥。[22]常山:即恒山。[23]大河:即黃河。[24]子孰與起:你與我相比誰強。[25]實府庫:使府庫充實。府庫:國家儲藏之地。[26]不敢東向:不敢向東進犯。鄉,同“向”。[27]賓從:如賓敬主一樣附從。[28]主少國疑:君主年幼,國人對局勢疑慮。[29]屬之于子:歸屬于你。屬(shu),歸屬。[30]公叔:韓之公族。[31]尚:古時臣娶君女敬稱為“尚”。[32]害:妒忌。[33]自喜名:自重其名譽。[34]侯之國小:古時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時魏為侯爵,故云魏武侯作為侯爵之國顯得很小。[35]壤界:接界。[36]試延以公主:以延請吳起娶公主為妻相試。[37]卜:占卜。此處作判斷解。[38]與歸:與吳起同歸府上。[39]輕君:以傲慢鄙薄的態度對待你。[40]必辭:必定會推辭娶公主為妻之事。[41]果辭魏武侯:果然辭謝了魏武侯的招親。
上一篇:《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孔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