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故女無美惡[1],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鑒賞
昔者司馬喜髕腳于宋[2],卒相中山;范雎摺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3]。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4],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位[5],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6],徐衍負石人海[7]。不容于世,義不茍取[8],比周于朝[9],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10],穆公委之以政;寧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11]。此二人者,豈借宦于朝,假譽于左右[12],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13],合于行[14],親于膠漆[15],昆弟不能離[16],豈惑于眾口哉[17]?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18]。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19],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20]。夫以孔、墨之辯[21],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22]。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23]。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24],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25]。此二國,豈拘于俗,牽于世,系阿偏之辭哉[26]?公聽并觀[27],垂名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由余、越人蒙是矣[28];不合則骨肉出逐不收[29],朱、象、管、蔡是矣[30]。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義,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稱,三王易為也[31]。
【段意】 此為上書內容之三。提出圣王應“公聽并觀”,知人善任,不可“偏聽獨任”,才能避免奸亂,建立功業。以司馬喜、范睢的受妒致殘而后于中山、秦國為相,說明有真才而至誠之士難免遭到讒毀;以申徒狄、徐衍不見容于世,負石自沉,說明正直之士不肯茍取;以秦穆公用百里奚、齊桓公用寧戚,說明唯才是用才能興盛;以魯定公趕走孔子、宋王囚禁墨子,說明眾口可鑠金,積毀可銷骨;以秦用戎人由余、齊用越人蒙而致強盛,說明用人不可排外;以堯對其子丹朱、舜對其弟象、周公對其弟管叔和蔡叔的例子,說明意氣不投雖骨肉亦應驅逐。
注釋
[1]無:不論。 [2]司馬喜:宋國人,在宋曾受髕刑,后逃至中山為相。髕(bìn)腳:古代肉刑,剔去膝蓋骨。[3]以上二句說,魏國人范雎,因得罪魏相魏齊,遭毒打,肋斷齒折,終于逃至秦為相,封應侯。詳見《范雎列傳》。摺(la):拉折。[4]信必然之畫:堅守一定的信念。畫,謀畫。[5]以上二句說,不搞結黨營私,保持孤高獨立的身分。挾:懷抱。[6]申徒狄:殷末人。相傳他不忍見紂亂,抱石投河而死。申徒,復姓。[7]徐衍:周末人。因不滿亂世,諫言又不被信用,背石沉海而亡。[8]義不茍取:堅守正義,不貪取私利。[9]比周:植黨營私。[10]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虞亡被晉虜為奴,作賠嫁入秦,后逃至楚,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回用為大夫,后佐穆公成霸業。百里,復姓。乞食于路,別有一說,詳見《秦本紀》。[11]寧戚:春秋時衛國人,因不被用而行商至齊,在齊郊一面唱歌一面在車旁喂牛,被齊桓公發現用為大夫。飯:喂。國:國事。[12]以上二句說,難道是借助朝廷官吏的推薦,左右近臣的吹噓。假,借。[13]感于心:心靈相感召。[14]合于行:行為相契合。[15]于:比,超過。膠漆:喻情意相投,親密無間。[16]昆弟:兄弟。[17]眾口:此泛指小人之口。[18]獨任成亂:單獨任用一人就會造成禍亂。[19]季孫:季桓子,春秋時魯國執政的大夫。他接受齊人女樂,三日不上朝,孔子不滿,離開魯國。故言魯君聽季孫之言而趕走了孔子。詳見《孔子世家》。[20]子罕:《漢書·鄒陽傳》作“子冉”。全句說,宋王信子罕之計而囚禁墨子。[21]辯:辯才。[22]而二國以危:因而魯、宋二國出現危機。[23]鑠(shuo)、銷:均有熔化之義。二句喻讒言可畏。[24]由余:春秋時晉國人,逃亡到西戎(古代散居西北地區的部族),秦穆公招致重用。他助秦成霸業。[25]越人蒙:越人名蒙,《漢書》作子臧。全句說,齊國任用了越人蒙,從而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強盛。[26]以上三句說,難道是拘泥于流俗,牽累于世風,受制于一面之詞嗎? [27]公聽并觀:指秦、齊二國之君能公正地聽取,全面地觀察。[28]以上二句說,所以意見相合,盡管北胡南越相隔遙遠,也可親如兄弟,秦和由余、齊和越人蒙就是這樣。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這里并用,喻相隔遙遠。[29]出逐不收:逐出而不收留。[30]朱、象、管、蔡:朱,丹朱,傳說為堯之子,名朱、因居丹水,名為丹朱。其人傲慢荒淫,故堯不把帝位傳給他而禪位于舜。象,舜之弟,曾幾次想害死舜。管、蔡,即管叔鮮和蔡叔度,皆周武王之弟。武王死,二人和武庚一起叛亂,被攝政的周公掃平。管叔被殺,蔡叔被放逐。詳見《五帝本紀》和《管蔡世家》。[31]五伯:即春秋五霸。以上二句謂,那么五霸的勛名沒什么值得稱道,夏、商、周三王的功業也容易實現。
上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臣聞忠無不報[1],信不見疑[2],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3].》鑒賞
下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是以圣王覺寤[1],捐子之之心[2],而能不說于田常之賢[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