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1]:》鑒賞
臣不佞[2],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3],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4],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親[5],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6]。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7],故假節于魏[8],以身得察于燕[9]。先王過舉[10],廁之賓客之中[11],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12],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13]。”臣曰:“夫齊,霸國之馀業而最勝之遺事也[14]。練于兵甲,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于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于趙[15]。顧反命[16],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17]。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18];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齊器設于寧臺[19],大呂陳于元英[20],故鼎反乎磿室[21],薊丘之植植于汶篁[22],自五伯已來[23],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于志[24],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圣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25];早知之士[26],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27],收八百歲之蓄積[28],及至棄群臣之日,余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29],慎庶孽[30],施及乎萌隸[31],
皆可以教后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32],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于闔閭[33],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34],賜之鴟夷而浮之江[35]。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36],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見主之不同量[37],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38]。
夫免身立功[39],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40],墮先王之名[41],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42];忠臣去國,不絜其名[43]。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44],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閑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45]。樂毅卒于趙。
【段意】 此為樂毅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燕惠王“將軍自為計則可,而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的指責,反復抒寫先王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對先王的至誠至忠;一再申述“去燕歸趙”決非為個人打算,而是“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進而表明決不為昏君效愚忠,決不步子胥之后塵的抗爭精神。
注釋
[1]報遺:回贈。[2]不佞(ning ):不才。[3]侍御者:本指侍奉君主左右的寵臣,這里以卑達尊,代指惠王。畜(xu):收容。幸:寵愛。[4]不白:猶不察。[5]私親:私自送給親近的人。[6]能當:指才能與職位相當。處之:使他居于某一職位。[7]高世主:高于一般的君主。[8]假:借。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的符節。此句謂充當魏國使臣。[9]得察:被考察。[10]過舉:破格舉用。[11]廁:《戰國策》作“擢”,舉拔。[12]父兄:指燕昭王同姓大臣。此句謂燕昭王大膽用人,不與同姓大臣商議。[13]以齊為事:以伐齊為目標。事:指戰事。[14]最:《戰國策·燕策》作“驟”,故最應為冣之誤,冣與驟同。驟勝:即屢勝(從王念孫說,見《史記會注考證》)。遺事:猶余業。[15]具:備辦。[16]顧反命:回來向昭王稟報。反:同“返”。[17]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魏、趙等國。舉:指全部集結。[18]身免:只身免死。[19]器:寶器。寧臺:燕國臺名,在今北京市西南。[20]大呂:齊鐘名。元英:燕國宮名。[21]故鼎:指曾被齊掠去的燕國大鼎。反:同“返”。磿(li)室:燕宮名,在寧臺附進。[22]薊(li)丘:燕都,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角。汶:汶水,屬齊境,在今山東中部。篁(huang):竹田。全句為燕都薊丘所栽種的竹子是從齊國汶水的竹田中移植而來。[23]五伯(ba):同“五霸”。[24]慊(qie):滿足。[25]《春秋》:原指孔子根據魯國史料所整理的一部編年史,此用以泛指史書。[26]早知之士 :有先見之明的人。[27]乘(sheng):一車四馬。[28]八百歲:從周武王滅紂、封姜太公于齊,至樂毅破齊,先后約八百年,故稱“八百歲”。[29]修:嚴明。[30]慎庶孽:謹慎對待諸公子,不亂嫡、庶的名分。庶孽:非國君正妻所生的兒子。按古代制度,庶子無權繼承王位,而對待庶子不慎,又往往釀成內亂。[31]萌隸:百姓。萌同“氓”。[32]作:指開創事業。[33]伍子胥:春秋吳國大臣,本為楚人,因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殺,奔吳,輔佐吳王闔閭(lǚ)伐楚,一舉攻滅楚郢都。闔閭:即姬光。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 [34]夫差:吳國國君,闔閭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在位。因不聽子胥勸告,國被越王勾踐所滅。[35]鴟(chi)夷:皮袋。夫差聽信讒言,迫子胥自殺,子胥臨死前遺言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吳王聞之大怒,令人將其尸體裝入皮袋內,投進江里。[36]寤:同“悟”。先論:指伍子胥先前勸夫差滅越的話。[37]量:度量,器量。[38]入江而不化:傳說子胥因含冤而死,故入江而冤魂不散,成為波濤之神。[39]免身:保全性命。[40]離:同“罹”(li),遭遇。[41]墮:同“隳”,毀壞。[42]不出惡聲:不說別人壞話。[43]不絮其名:不為自己洗刷罪名。絮:同“潔”,洗刷。[44]疏遠之行:被王疏遠者(樂毅自指)的品行。[45]客卿:以客禮相待的大臣。
上一篇:《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1],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2],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3],入于臨菑.》鑒賞
下一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廉頗者,趙之良將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