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陳蔡受厄》鑒賞
(節自 《孔子世家》)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①,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 “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②。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③: “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④。’ 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耶!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耶! 人之不我行也⑤。” 孔子曰: “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⑥?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⑦?” 子路出,子貢入見⑧。孔子曰: “賜,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 子貢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孔子曰: “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⑨。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其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⑩。孔子曰: “回,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 顏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11)。” 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譯文】 孔子遷往蔡國已有三年了。這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去援救陳國,楚軍駐扎在城父這個地方。楚國人聽說孔子住在陳國與蔡國交界的地方,便派使者去聘請孔子。孔子正打算前往拜見,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著說: “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諷的,都切中諸侯的要害之處。而今他在陳、蔡兩國交界地留居很久了,我們諸大夫所有的設想和行為,都不合仲尼之意,而今楚國這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國謀事,那陳國、蔡國當權的大夫就很危險了。” 于是,陳、蔡兩國便派了許多人將孔子圍在野外。孔子不能走出去,糧食也沒有了,跟隨孔子的學生都餓病了,沒人能站立起來。
孔子知道學生們心中不快,便叫子路進來,問他道: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我的主張(理想) 不對嗎? 我為什么到了這種地步?” 子路說: “也許人們認為我們沒有仁德,所以不相信我們; 也許人們認為我們沒有智謀,所以不讓我們通行。” 孔子說: “是這樣的么?由! 假如有了仁德就會使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齊怎么餓死在首陽山呢? 假如有了智謀就會通行無阻,那么王子比干怎么被紂剖心呢?” 子路走了出去,子貢進去相見。孔子說: “賜呀!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老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是我的主張 (理想) 不對嗎? 我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子貢說: “先生的道 (理想) 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先生還是把你的主張稍為降低些吧!” 孔子說: “賜呀! 優秀的農夫善于種植,卻未必善于收獲; 優秀的工匠很靈巧,卻未必能使別人稱心如意。作為君子,能夠修煉他的主張,用其綱領來治理統領其事業,卻不能為天下所容納。如今,你不去修你的道,卻要求別人容納? 賜呀! 你的志向不太高遠啊!” 子貢走了出去,顏回進去相見。孔子說: “回呀!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是我的主張 (理想) 不對嗎? 我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顏回說: “先生的主張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人不能容納你。然而,先生按照這主張推行下去,不容納你有什么要緊呢? 他們不容納你,方才顯出先生是君子。所以說,那主張 (理想、思想) 不去修煉的話,是我們的丑陋; 若主張 (思想)既然已經大大地修煉了,卻沒有人用你,那是有的國家的丑陋。因而不容納你有什么要緊呢? 不容納你,方顯出先生是君子。” 孔子聽了這番話,很開心地笑了,說: “是這樣的么?顏氏家族的學子呀! 假使你能夠有很多財產,我愿意替你做財務主宰 ” 于是,孔子派遣子貢到楚國去 楚昭王便發兵迎接孔子,才使孔子免了這次禍難。
【鑒賞】 本文記述了孔子受厄于陳蔡的原因、經過,以及孔子對自己 “仁政” 學說的反省,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對“仁政” 學說的不同態度。
文章先寫孔子的 “受厄”。孔子居留于陳、蔡兩國間已久,其 “仁政” 理想均不合諸侯之意,故未得到重用。楚救陳于城父時,得知孔子的遭遇,便派人去聘請孔子。正在此時,陳、蔡兩國的大夫商議,認為孔子是“賢者”,楚國是大國,如孔子被楚所用,陳、蔡兩國的用事大夫就很危險。于是派人圍孔子于野,且斷糧,使孔子不能去楚,隨從的學生都餓病了,不能站立起來。可見,孔子陳、蔡“受厄” 的原因在于陳、蔡的用事大夫對他的妒忌與加害,實質上也是對他推行 “仁政” 思想的抵制。
次寫孔子的反省。在這種艱難困境中,孔子反省自己的 “仁政” 學說,并征求幾位得意門生對自己 “道” 的看法。子路的回答是: “也許別人認為我們沒有仁德,所以不相信我們; 或者認為我們沒有智謀,所以不讓我們通行。”子路性格直爽勇敢,頭腦較為簡單,故從自責的角度想的多。子貢的回答是: “先生的 ‘道’ 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你把主張降低些吧。” 子貢善于辭令與經商,富至千金,重實用。所以,他對孔子的 “道” 既肯定,但又認為高不可攀,不如降低標準,以適時用。這一主張受到孔子的批評,認為他“志不高遠”。顏回的回答是: “先生的 ‘道’ 至大,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但這有什么要緊呢?他們不容納你,才能顯出先生是君子。所以,那主張 (理想、思想) 不去修煉好,是我們的不足; 如主張 (理想、思想) 已大大地修煉而得不到推行,那是有的國家的丑陋。不容納你,正說明先生是君子。” 顏回是孔子德行修養最好的學生,他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贊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所以,他從比較的角度認為不是孔子的“道”不好而受阻,而是那些人水平低,沒有達到孔子要求的道德高度而進行刁難。顏回的分析中肯貼切,受到孔子的稱贊。這里,三個學生的不同答話表現了三人不同的性格及道德修養。
最后,孔子派善于辭令的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發兵接孔子,才免除了這場災難。
文章記事清晰,大部分篇幅在寫對話,但人物的性格、心理在對答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現,可謂言簡而意蘊卻很豐富。
注釋
①城父:地名,春秋時楚國之地,在今河南寶豐縣。②莫能興: 不能站立起來。③子路: 孔子弟子,姓仲名由。④兕 (si): 雌性犀牛,或指犀牛一類的獸,皮厚,可制甲。率彼曠野: 帶著 (率領) 那一群在曠野中奔走。⑤意者吾未仁耶! 人之不我信也: 以為我們沒有仁德喲! 人們才不相信我們。意者吾未知耶! 人之不我行也: 以為我們沒有知識喲! 人們才不讓我們通行。⑥伯夷、叔齊: 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為長,叔齊為次。孤竹君死后,二人互讓君位。后二人都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后,二人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⑦比干: 商代貴族,紂王叔父,官少師。相傳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⑧子貢: 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⑨穡: 收割。不能為順: 不能使別人稱心如意。⑩顏回: 孔子弟子,字子淵。(11)宰: 主管財務之人。
上一篇:《史記·鄒忌巧對淳于髡》鑒賞
下一篇:《史記·召平吊蕭相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