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游?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這是一首戀歌,歌者是一位妙齡懷春的少女,她徘徊在荒涼的路上,一種愛的沖動強烈地撞擊著她的心,使她興奮,也使她哀傷,看到路旁孤獨的赤棠樹,更引起了她對自身的愛憐和對心上人的冥想。這種情感上的層層波潮使她難以自已,于是便即情即景地唱出了這首飽含企盼、情意切切的戀歌: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邊上,我的心上人啊,為何不肯來到我身旁?心中熱戀著你啊,怎么不來和我聚歡?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邊上,我的心上人啊,為何不肯轉到我這方?心中熱戀著你啊,怎么不來和我聚歡?
這兩段歌詞,以呼喚展開,又以呼喚結束,足見歌者內心的焦灼和情感的強烈,從她真誠而急切的歌聲中,我們不難讀出這位多情少女內心的顫動。全詩來用復沓的手法,兩章十二句,僅復唱嘆,情意綿綿,把主人公孤獨的處境和對愛的渴望之情統一在略帶空曠而哀傷的氣氛中,頗能引人同情。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和《詩經》中的許多篇章一樣,這首詩的開頭也采用了興兼比的藝術手法,以赤棠樹的孤立獨處,象征這位未婚的少女,這樣,既寫出了少女孤獨的心境,也為下文的直抒其情作了極好的鋪墊。而整首詩的意境也因“有杕之杜”一句的出現被籠罩了一層淡淡的感傷色彩。接著,詩歌完全以少女的口吻來寫,“彼君子兮,噬肯適我?”向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發出了真誠的呼喚。也許,我們可以想象,這時她正在空曠的路上彷徨,或者,正倚著道旁的赤棠樹惆悵,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來到身旁,互吐衷曲,度過這愛戀的時光,可不知什么原因,這位小伙子卻遲遲沒有來,于是,姑娘再也忍不住了,從心底發出了略含責備和憂傷的呼喊,“你為什么不肯來到我身旁?你怎么不來和我聚歡呢?”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到姑娘焦急的眼中,已噙滿了淚珠。假如,我們再進一步設想,這個沒出場的小伙子當時還不知道姑娘的心,那么這首詩則更象一支山歌,由姑娘親口唱給小伙子聽,在熱誠的追問中蓄含了情意綿綿的邀請。這大概就是《唐風·有杕之杜》這首詩的涵義。細心的讀者都會從這反復詠嘆中諦聽到少女的心聲;值得注意的是,詩的首章言“生于道左”,第二章言“生于道周”,多數注家把“周”解釋為道路的彎曲處,也許在這里解釋為道路的右邊更確切些。(據袁愈荌、唐莫堯《詩經全譯》中引馬瑞辰著《通釋》:“右、周古音同部,周即之假借,右通作‘周”)那么,說赤棠樹生于道左,又說它生于道右,這是不是與“有杕之杜”的孤立特出貌相矛盾呢?我以為不然。實際上,這里的“左”與“右”并非是實指,因此不能理解成是有兩棵樹,其實它不只過是“生于道左”這一含義的巧妙重復,其妙處就在于,由“生于道左”一轉而為“生于道周”,既和諧押韻,又避免了重復呆板,同時也擴展了詩的情感容量和審美表現,這種句式在《詩經》及其以后的古詩中也是很常見的。如果從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可以說又是一種情感的虛化,也許是主人公在焦急和渴望的情緒驅使下,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地徘徊,從而移情于物,以赤棠樹的變化表現出來。這種手法不僅使詩歌產生了跳躍的動感,而且也增強了表現空間和情感濃度,同時,主人公內心的噪動不安也著這種變化被活現出來。
可以說,對愛的呼喚是這首詩的主題。從詩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少女渴望愛情的急迫心情,而且也會發現,比起“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唐·皇甫松《采蓮子》)等后期同類題材的作品,《唐風·有杕之杜》這首詩表露愛情的方式是非常大膽和直率的。簡直是在高聲呼喊,而不象白居易《采蓮曲》所寫的“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那樣含蓄怕羞。也許這正是詩經時代的一個普遍風氣。《國風·召南·摽有梅》三章十二句,同樣是以一個少女的口吻寫出了急于
求愛的心聲。“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同樣的大膽,同樣的率其真。相比之下,《摽有梅》中所描寫的少女,是在敏感到時光的流逝而急不可耐地呼喚看中自己的小伙子,因此呼喚之中帶著茫然,而《唐風·有杕之杜》則是少女自覺孤獨而對意中人的呼喚,因此呼喚之中含著約請,大概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唐風·有杕之杜》這首詩讀起來更感人,也更有回味的余地。
總之,《唐風·有杕之杜》這首詩托物寄情,結構精美,以健康、明快的聲音,唱出了人類普遍而永恒的情感,不失為早期愛情詩中的杰作。
上一篇:《有女同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有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