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扁鵲見齊桓侯》鑒賞
(節自 《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 “君有病在腠理①,不治將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 “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
后五日,扁鵲復見,曰: “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不悅。
后五日,扁鵲復見,曰: “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
后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 “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②; 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③;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④; 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⑤。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后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譯文】 扁鵲路過齊國,齊桓侯用賓客之禮接待他。扁鵲進入朝廷,見了齊桓侯,說: “你有疾病在腠理,如不醫治,就要嚴重的。” 桓侯說: “我沒有病。” 扁鵲走出朝。齊桓侯對他的左右說: “行醫的人,這樣喜好利,想醫治沒病的人作為他的功勞。”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 “你有疾病在血脈中,如不醫治,恐怕要更加嚴重的。” 桓侯說: “我沒有病。” 扁鵲走出朝。桓侯很不高興。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桓侯,說: “你有疾病在腸胃里,如不醫治,必將愈加嚴重。” 桓侯聽了,不答理扁鵲。扁鵲又只好走出朝。桓侯更加不高興。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次去見桓侯,他一望見桓侯,就連忙掉頭走了。桓侯派人去問扁鵲退走的原因。扁鵲說: “疾病在腠理的時候,用湯熨的療法是可以醫治的; 在血脈的時候,用針石的療法是可以醫治的; 在腸胃的時候,用酒醪還可醫治; 疾病在骨髓里了,就是主管壽命之神——司命,也沒有辦法對付了。而今,桓侯的疾病已經進入骨髓了。我所以不再請求給他醫治了。” 過了五天,桓侯的身體果然病了,派人去召見扁鵲,扁鵲已經逃走了。桓侯就死了。
【鑒賞】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 (今河北任丘)人。學醫于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時為婦科,至周為五官科,入秦為兒科,醫名甚著。后因診治秦武王病,被秦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本文通過扁鵲面見齊桓侯指出其病逐日加深,以及齊桓侯拒醫而死的故事,表現了扁鵲高明的醫術以及齊桓侯諱疾忌醫,必將自食惡果的命運。
文章采用重迭復沓的手法,寫扁鵲的醫術與醫德。第一次,入朝見齊桓侯,就指出 “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將深。” 后五日,第二次見齊桓侯,又指出 “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 又后五日,第三次見齊桓侯,再指出 “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再后五日,第四次見齊桓侯,立即 “退走”。他已看出齊桓侯病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反反復復,正面寫出了扁鵲見微知著,觀色識病的高明醫術。
另外,文章還寫齊桓侯的不同反映,從側面來映襯扁鵲的醫術。第一次,齊桓侯說自己 “無疾”,還認為扁鵲作為醫生是“好利”。第二次,齊桓侯除說“無疾”外,還“不悅”。第三次,齊桓侯“不應”,不理睬扁鵲的忠告,仍“不悅”。第四次,齊桓侯見扁鵲“退走”,才使人問其故,當得知 “疾在骨髓”時,亦不以為然,齊桓侯對扁鵲的反感步步加深,而他的病也就日日加重。最后又過五日,齊桓侯果然病了,再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只得“遂死”。在二十天的時間內,扁鵲四次警告齊桓侯,而齊桓侯四次拒醫,最后不得不自食惡果。這既表現了扁鵲治病救人的精湛的醫術,同時也展現了齊桓侯作為一方諸侯的傲慢與諱疾忌醫的惡劣態度。
文章短小簡明,但卻令人深思: 一個人決不能諱疾忌醫,當別人抱著與人為善,治病救人的態度向你提出忠告時,決不能拒之門外,而應深思善思,以使自己保持健全的身體與健全的靈魂。
注釋
①腠 (cou)理: 中醫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②湯熨:一種醫療方法,如熱敷、按摩等。③針石: 兩種醫療方法的合稱。針,即針灸; 石,叫砭石,是古代攻病之術,今其術已絕。④酒醪 (lao): 一種有汁有渣的酒。⑤司命: 主管壽命之神。
上一篇:《史記·馮唐辨冤薦魏尚》鑒賞
下一篇:《史記·武安侯弄權驕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