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老子:·無為清靜》鑒賞
(節自 《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①。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②??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③。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④。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⑤,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游; 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 游者可以為綸; 飛者可以為矰⑥。至于龍,吾不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⑦?!?/p>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⑧: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蛟唬骸袄先R子⑨,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 “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 “儋即老子。” 或曰: “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⑩。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11)。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譯文】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氏,姓李,名叫耳,字伯陽,謚號叫聃,他是周朝藏書室的史官??鬃又苡蔚街艹蚶献诱埥剃P于禮制的問題。老子說: “你所說的那個人,他的人體和骨頭都已腐朽了,只有他所說的話還在我的耳際。況且,做君子的,如果恰逢其時,則可駕車入朝輔佐圣明君王; 如不逢時,君王不賢明的,則只好自行其累。我聽說,善于做買賣的人,他是將錢貨隱藏著,讓人覺得他好像沒有錢財貨物的樣子; 做為君子,他滿身盛德,但他的外表長相好像一個愚笨之人。你要去掉你的驕氣和各種欲望,儀表姣好和滿腔宏大的志氣,都是對于你的身子沒有益處的。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了?!?孔子離開老子之后,對他的學生們說: “鳥,我知道它會飛翔; 魚,我知道它會游水; 野獸,我知道它會奔跑。會奔跑的,可用繩網來捉住它; 會游水的,可用絲線來釣著它; 會飛翔的可用箭來射擊它。至于龍,我就不能知道它是如何乘著風云飛上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猶如龍啊!”
老子修煉道德,他的學術觀點就是: 以隱身無名為目的。他在周朝留居很久,看到周朝的王道衰落,便離周而去。走到一個關口,守關的令尹名叫喜,對老子說: “你要去隱居了,那就勉強給我寫些書吧!” 于是,老子便為他著了一部書,分為上下篇,其內容是講道德的 (《道德經》),共寫了五千多字,而后出走,沒人知道他最終去哪里了。有人說: “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了書十五篇,那書是講道家之學術的,與孔子是同一時期?!?照這種說法,那老子豈不是有一百六十多歲。又有人說: “老子活了二百多歲,因為他修道所以修養得這樣長壽。” 自從孔子死了之后,又過了一百二十九年,而那位史記官周太史名叫儋的人來見秦獻公,說道: “從前秦國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后來才與周分離。分離了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七十年后,那成霸業的人出現了?!?有人說: “儋就是老子?!?又有人說: “不是的?!?然而,世上的人卻無法知道他究竟是不是。
總之,老子是個隱居的君子,他的兒子名叫宗,宗做了魏國的將軍,魏國把段干那地方封給了他。宗的兒子叫注,注的兒子叫宮,宮的玄孫叫假。假做了漢朝孝文帝的官。假的兒子叫解,他做了膠西王邛的太傅,因此就居住在齊國。世上學老子的學說的人,往往貶低儒學; 那儒學也貶低老子。道德觀念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謀劃,難道就是這么講嗎? 李耳的宗旨就是: 管理者要無所作為,讓下邊的人自我感化; 社會安寧清靜,百姓自然歸于正道。
【鑒賞】 老子,春秋時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老聃,即李耳,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 (《道德經》);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但支持前說者為多。《老子》一書用 “道” 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的觀點,認為 “道”是“常自然” 的,所以他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笨山忉尀榭陀^的自然規律,同時又有著 “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絕對的本體意義。老子的思想包含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比如,他提出 “反者道之動” 的命題,意識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對立及其轉化,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 ( “有無相生”),而“無” 又是更基本的。在物質生活上,強調 “知足”和 “寡欲”,甚至幻想人類社會回復到 “小國寡民” 的原始社會中去。在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上,他主張 “柔弱勝剛強”,“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他的這些思想,缺乏斗爭、進取的精神,有著循環論的消極影響。本文記述的就是他的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文章在簡介老子的基本情況后,就寫老子對孔子問 “禮” 的回答,認為一切要順其自然?!暗闷鋾r,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薄傲假Z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即任何事都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及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強求而為之。這與孔子倡導的積極 “入世” 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孔子對老子所談的 “無為”、“出世” 的主張,感到有如龍之乘風云上天一樣,不可捉摸。
接著,文章寫老子著《道德經》 的情況。他離開周后,至關,被關令尹喜邀請他著書。于是他著書上下篇,五千余言,均言道德之意,即以隱身無名為宗旨。書成后,即隱身而去,不知所終。附帶說明有人認為老子即老萊子或太史儋的觀點。
文章最后除交代老子的子孫外,著重指出老子學說與儒學相互貶斥,原因在于老子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p>
文章行文簡潔,以敘述和說明的方法,精要地介紹了老子及其學說的精髓,以及其后代的情況,但簡而不疏,能讓人對老子及其思想學說有個基本的了解與把握。
注釋
①苦縣: 古縣名,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 鄉名?!皡枴币嘧鳌百嚒?。曲仁里: 村莊名。②周守藏室之史: 周朝藏書室的官員。③蓬累: 指頭上戴著斗笠之類的蓬蓋,兩手將蓬蓋扶住而行走,如此其實很累,故叫蓬累。其意為: 人不逢時的時候,則自在頭上加蓋,自行其累。④良賈: 指善于買賣經商之人。深藏: 隱藏其貨物,不讓別人知道。容貌若愚: 外表長相好像很蠢笨的模樣。⑤態色: 儀態姣好。淫志: 志向太宏大。⑥綸: 釣魚用的絲線。矰(zeng): 古代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⑦其猶龍: 指老子道德之高,不可捉摸。⑧關: 地名。有史家說是指函谷關,另有史家說是指散關,至今尚無定論。關令尹喜: 這個關口的令尹官名叫喜。⑨老萊子: 人名。據傳,此人是個大孝子。當他年至七十時,還身著五彩衣,作嬰兒游戲,以娛樂他的父母。楚王聽說他很賢德,認為可輔佐君王。老萊子放棄此職,隱居于江南。⑩段干:當時魏國的城名。(11)絀(chu): 同“黜”,即罷黜、貶低。
上一篇:《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廢太子[1],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2].》鑒賞
下一篇:《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留侯從上擊代[1],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