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皇武王,無兢維業。允文文王,克開厥后。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頌詩中有許多是歌功頌德的廟堂文學,它們用板滯的形式和典重的語言,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所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詩序》)。《周頌》中《武》,《赍》等篇即屬于頌揚武王滅商的“大武舞”樂章。這一舞蹈的大致性形可從《樂記》中見出。
《詩經》中有幾篇記載周王朝從創業到興盛過程的史詩,象《公劉》,《綿》、《皇矣》、《大明》等篇。從中我們可以見出周王朝的演化軌跡。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國陜西涇、渭流域的一個部族。它最初的根據地是邰(今陜西武功),傳到公劉時,人口漸多,遷至于豳(今陜西枸邑)。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下(今陜西岐山一帶)居住,農業生產不斷發展。文王時,勢力日益強大,文王之子武王遂一舉滅殷,建立一個版圖更大的王國,這是公元前十二世紀初期的事。《武》所歌頌的正是武王這一光輝業績。
詩歌開端便是對武王的大加頌揚。於,贊嘆聲。皇,光耀。維,以也。烈,功績。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啊!(我)光耀四射的武王,他實際并無心于爭那赫赫功績!按之,這句詩是為武王的開脫之辭。武王伐殷,殺死紂王,這是鋤除暴君,拯求生靈于苦海,而不是什么爭權奪利。其實,歷代統治者之間的爭斗并非以人民利益出發,此處純屬溢美之辭。不過文王,武王的統治的確比紂王開明得多,寬松得多,這也是事實。
“允文文王”以下四句記敘文王創下基業,武王嗣承并發揚光大的歷史事件。周代自文王時逐漸強大起來,農業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據史書記載,文王解決了虞(今山西平陸),芮(今陜西大荔)兩國爭端,兩國附周。之后又敗戎人,攻滅密須,黎、邘,崇等國,建豐邑為都。文王招納賢士,有呂尚,楚人鬻熊、孤竹國人伯夷、叔齊及殷臣辛甲等。在周朝建國的歷史上,文王的功績的可謂大矣。所以這里說“允文文王,克開厥后”。意思是:文德彰彰的文王呵,(你)能夠為后來人打開通道。“嗣武受之,勝殷遏劉”,是說武王嗣承了文王的基業,打敗殷商帝王,阻止商紂王慘無人道的殺戮。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武》雖是專頌武王的,卻又把文王也扯進來,詩作者很注重歷史的連貫性。實際上,如果沒有文王的功勞,武王滅商之舉是不太可能發生的。詩的最后一句很簡明扼要,決不拖泥帶水,從中可以窺探一種內在的力度。“耆定爾功”,當然指的是武王。耆,致,達到。《毛傳》:“耆,致也”。《正義》引王肅說:“致定其大功,謂誅紂以定天下”。《后箋》:“致與至同,謂至此而后定文之功”。
該詩的作者當是周代精通音樂的文臣。朱熹《詩集傳》載:“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首章也。大武,周公象武王武功之舞,歌此詩以奏之。禮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然傳以此詩為武王所作,則篇內正有武王之謚,而其說誤矣。”從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遠古時代詩、樂,舞三位一體,所以形成了中國詩歌的種種特色。
上一篇:《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江有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