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涉世家第十八·褚先生曰[1]: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疯b賞
猶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2],豈不然哉! 吾聞賈生之稱曰:
秦孝公據殽[3]、函之固[4],擁雍州之地[5],君臣固守,以窺周室[6]。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7]。當是時也,商君佐之[8],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9]。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10]。
孝公既沒,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業,因遺策[11],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12],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13],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連衡,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他、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14]。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15],而天下固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1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17],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馀烈[18],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19],履至尊而制六合[20],執敲樸以鞭笞天下[21],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22],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23],委命下吏[24]。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亦不敢貫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25],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26],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27],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2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29],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馀威振于殊俗[30]。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31],甿隸之人[32],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33],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34]。躡足行伍之間[35],俯仰什佰之中[36],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會響應,贏糧而景從[37],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郩、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38],非铦于句戟長鎩也[39];適戍之眾,非儔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40],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而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抑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4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段意】 此段非司馬遷《史記》本文,乃褚少孫所補附。褚少孫在這里引賈誼《過秦論》上篇以評論秦朝滅亡的原因。
注釋
[1]褚先生:即褚少孫,漢宣帝時博士,曾補敘《太史公書》(即《史記》)。凡他補寫的文字前均加“褚先生曰”字樣。本篇褚少孫引賈誼《過秦論》上篇,用以評論秦亡的原因,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2]以固塞文法為枝葉:把鞏固邊塞、制訂法律等等視為次要的事情。[3]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前361—338年在位,用商鞅變法,使國力強盛,奠定了秦統一的基礎。[4]殽、函:殽山和函谷關的簡稱。[5]雍州:古九州之一,地含今陜西中部、北部,及甘肅西北大半部與青海、寧夏部分地區。[6]窺:窺伺,暗中察看有所圖謀之意。[7]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像席子一樣捲起來;包舉,像包袱一樣裹起來;囊括,像袋子一樣裝起來,都是吞并的意思。八荒,八方荒遠之地,指天下。[8]商君:即商鞅。[9]連衡:即“連橫”,是一種分散六國,使他們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戰略。[10]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兩手合抱拱于胸前,比喻不用動手,毫不費力。西河,指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帶,本屬魏國。商鞅變法,秦國強大,魏人不敵,割取西河以及河東一部分地區給秦,故云西河之外。[11]蒙故業,因遺策:繼承舊業,遵循遺留下來的政策。[12]愛:吝惜。[13]此四君者: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信陵君無忌,他們是當時以養士著名的四公子。[14]仰:形容由下而上進攻。[15]鏃(zu):箭頭。[16]流血漂櫓:形容戰爭規模之大,死人之多,血流成河,把兵器都漂浮起來了。櫓,大的盾牌。[17]享國之日淺:在位的日子不長。[18]續六世之余烈:繼承發揚六代的豐饒功業。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19]吞二周而亡諸侯:即統一中國。東周后期分裂為西周、東周兩個小國,秦莊襄王滅掉二周置三川郡。亡諸侯,謂秦始皇吞滅六國。[20]履至尊而制六合:履至尊,指登上帝位;制六合:指控制天下。六合,喻天地四方,即宇內、天下之意。[21]敲樸:皆為木杖,短曰敲,長曰樸,是用來打犯人的刑具。[2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我國東南地區,各部自有名稱,統稱百越。[23]俯首系頸:俯首,低頭;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24]委命下吏:把生命交給下級官吏,聽憑擺布。[25]墮:同“隳”,毀壞。[26]銷鋒鍉(di):銷毀刀箭等一切武器。鋒,刀刃;鍉,通“鏑”,箭頭。[27]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守華山以為防城,憑借黃河來做護城壕。踐,登上,據守。[28]誰何:呵問是誰。這句話指設軍隊駐扎在要道關口,盤問行人。[29]金城千里:喻關中形勝。秦都關中咸陽,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勢險要,好像一條鋼鐵長城環守在千里之外。[30]殊俗:不同的風俗,這里指邊遠地區。[31]甕牖(you)繩樞:甕牖,用瓦甕做窗戶;繩樞,用繩子拴縛做門的轉軸。指陳涉是一個沒有任何社會背景的貧賤之子。[32]甿(meng)隸之人:一介平民。甿,同“氓”,即農民、奴隸。[33]中人:中等才能的人,普通人。[34]陶朱、猗(yi)頓:陶朱,即范蠡,原為越王句踐的大夫,后棄官經商于陶,自稱陶朱公,以善經營致富。猗頓,魯人,以經營鹽業致富。[35]躡(nie)足:躡是踐履的意思,躡足行伍,就是參加軍隊。[36]什佰: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什佰也泛指隊伍。[37]贏糧而景從:指群眾自己攜帶糧食像影子一樣追隨陳涉。贏,擔負;景,同“影”。[38]鉏耰(you)棘矜(qin):鉏同“鋤”;耰,平土的無齒耙;棘,借作“戟”;矜,矛柄。[39]铦(xian):鋒利。長鎩(sha):大矛。[40]度長絜(xie)大:比長論短,較量大小。絜,衡量,比較。[41]一夫作難而七廟墮:一人發難而國家破亡。一夫,指陳涉;七廟,國家宗廟,古制天子有七廟,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
上一篇:《史記·陳涉世家第十八·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1],殺之以應陳涉.》鑒賞
下一篇:《史記·外戚世家第十九·呂后長女為宣平侯張敖妻[1],敖女為孝惠皇后.》鑒賞